第06版: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安雪慧
近年来,河北雄安新区通过多措并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图为5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雄安校区的学生在学习中医知识。新华社发

    区域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区域教育办学水平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和不同学段教育的有效贯通衔接,更体现在区域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各区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近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区域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区域教育办学水平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和不同学段教育的有效贯通衔接,更体现在区域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各区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如何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所必须关注的内容。

    区域协调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区域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般意义上看,区域教育是某一行政区划的教育。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区域教育是特定经济区域的教育,是同质性地区的教育,是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社会聚集地的教育。从区域教育发展看,区域教育既要以区域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水平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更要以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及特征为基础,增强区域之间的协同性、联动性,提高区域教育发展的集聚效应和倍增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新发展阶段,协作发展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增强教育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主动性,不断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如何有效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区域间在空间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每个“五年”(计划)规划为统领,构建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理念、目标和建设重点。目前,我国建成了“四大板块(东、中、西、东北)+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特殊类型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确定区域主体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从多年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经验看,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可促进相关要素流动,优化配置,破解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教育发展必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既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更对区域高质量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人口素质看,教育可提升区域人口知识技能水平,优化劳动力结构,加速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要素的充分流动,以教育推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动服务供给。

    以新理论引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在当今时代,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和多元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引领方向,激发创新活力,以实现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区域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不仅要围绕提高人口质量,筑牢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链,更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联动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以区域统筹、区域合作、区域互助、区域利益补偿和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等为协调机制,在不同区域间建立起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理念,协调是区域教育的内生特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围绕各区域优势产业构建一个结构紧密、相互协调的产业结构体系,最终实现各区域发挥其优势特征,区域之间实现一体化发展。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一个层次,不仅要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而且要健全保障体系,确保形成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这就确保了各区域良好协作的基础,各地要形成协作是高质量发展基础的理念。

    区域规划引领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区域规划要重点考虑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常住学龄人口规模。学龄人口规模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学龄人口呈现新态势,总和生育率下降。生育率下降要求在规划区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时充分考虑现有学位供给存量与未来学龄人口学位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二是区域学龄人口增减变动趋势特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仍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其中乡城人口流动仍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对各地统筹规划学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意味着既要提供充足学位,又不能“一哄而上”建设新学校,避免将来出现学校“一生”难求的情况。三是构建高质量教育的标准。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有些人口缩减明显、校舍开始呈现富余的区域,可以探索推进提高班额设置标准、生师比配置标准等,探索小班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标准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表现。

    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如何将区域协调发展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紧密结合,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关注的重点。

    协同引领区域教育共建共治共享。从区域之间的关系看,只有各区域之间发挥各自的结构性优势,相互协同,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提高要素生产率,从而推进各区域的整体发展和共同富裕。从国家区域空间功能看,国家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扶持政策,相关中央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继续向欠发达地区和特殊困难地区倾斜,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有的区域要充分结合国家重点经济区域政策优势,强化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实现多层次、多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比如,国家重点经济区域对整个区域带和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未来,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协作机制,成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数字化及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传统区域空间被改变,空间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在变化。教育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如何将数据资源作为教育教学要素,共建共享这些要素,并充分考虑对教学形态和教学关系的影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充分流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要素重组和区域协同的可行性角度看,区域教育要主动应对,让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以往区域合作,多是县域层面的协同,要在区域合作中将教育转化为高级生产要素如科技、人才等,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建立多方面的共享合作机制,打造区域人才和科技创新高地,确保重组要素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从要素流动角度看,欠发达地区或乡村地区人口向城镇流动,既可提高城镇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提高从业者工资收入,又可提高流出地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收入水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要素观念,让劳动力充分流动起来,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要流动,教育文化素质是基础条件。(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系该院中央级公益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下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内涵、任务与实施路径”[GYI2023003]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