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影响力不断线、资源利用不间断,塔里木大学——
“三下乡”变身全年思政课
本报记者 蒋夫尔
塔里木大学学生(中排右三)参与“三下乡”教育帮扶实践活动。资料图片

    距离今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尚有一段时间,但在塔里木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讨论和准备活动的热情颇高。“我校的‘三下乡’活动热度从春季开学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新的暑期,形成完整的闭环,成为了贯穿全年的思政课。”塔里木大学团委书记常海亮说。为探寻活动背后的故事,日前,记者前往该校进行了深入采访。

    “三下乡”活动成为田间地头思政课堂

    “2023年7月,我参加‘三下乡’活动,寻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兵和胡杨校友。在第一师十团,我寻访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寇晓燕。寇晓燕来自上海,长大后选择留在南疆,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她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孙鹏浩参加了两次“三下乡”活动,每次到基层感受都会加深很多,“这是在校园里学不到的”。

    “我们高度重视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将其作为‘田间地头思政课堂’来打造,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在基层一线接受思政教育。”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张爱萍说,“我们把‘三下乡’活动建设成为大学生人人参与的思政实践课程,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据统计,在2023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塔里木大学组建了522支队伍,近6000名学生和51名教师参与。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提交了万余份调查报告和实践故事。学校在基层一线建立了100个实践基地,“三下乡”实践活动覆盖全国276个地州市。5年来,来自1725个团队的5万余名学生累计深入604个村镇、246个兵团连队、282个社区、95家企业和128所学校,开展了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教育帮扶、理论宣讲、社会调查等主题实践活动。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塔里木大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将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计入学分体系,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有了制度保障,塔里木大学“三下乡”活动的热度从前一年3月开学一直延续到第二年暑期活动开始,实现了影响力不断线、资源利用不间断。

    “三下乡”精神价值在课堂上延续

    “我的家乡在河北,过去总听人说新疆边远,条件艰苦。‘三下乡’活动中,我去了南疆地区,发现这里跟过去的印象有很大反差,农村发展得很棒,现代农牧业科技应用得很好,机会很多。”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大二学生尹世杰表示,实践体验加深了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使他获得了感悟、消除了困惑。

    实践体验后获得的精神价值在课堂上得以进一步延续。很多学生表示参与“三下乡”活动后,再回到课堂听课,更能入脑入心。张爱萍认为,“‘三下乡’产生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过实践活动本身。这些精神价值对于丰富和充实思政课教学大有裨益”。

    在塔里木大学,教师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热情并不比学生低。“三下乡”团队实行双导师制,鼓励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带队,形成“1+1”模式,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专业,辅导员和行政部门人员负责联系、帮助和服务学生。教师们在基层一线获得精神成长,再把精神价值延续和运用到日常思政教育中。

    “2006年读大二时我就参加了‘三下乡’,17年的经历让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起来。我把自己的收获讲给学生们听,也让学生们的故事出现在课堂上,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和我互相影响,共同成长。”塔里木大学辅导员王小云说,“受实践活动影响,我自己坚定地选择留在新疆,很多学生和我有相同的选择。”

    胡杨精神是塔里木大学多年办学的精神坐标。要在思政课上讲好胡杨精神,不到胡杨生长的地方去看,让学生如何相信?在“三下乡”活动中,教师们用思政教育的视角观照百姓生活的变化,把搜集到的鲜活事例带回课堂,丰富了课程资源,这已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

    “培养新时代戍边人,‘三下乡’是活教材。这些年来,我们建起了‘三下乡’案例库,在思政课的‘讲活’上实现了突破。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接受洗礼,让‘三下乡’成为点燃师生自我价值的‘火把’。”张爱萍说。

    将“三下乡”全链条设计为全年思政课

    “每年3月份,各学院开始宣传动员,邀请上一届参加过‘三下乡’的学生去宣讲,激发新同学的兴趣。”塔里木大学团委副书记毕永福说,“这个时候开始,‘三下乡’这个概念就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种子,成为全年思政课的开端。”

    4月,学校下发“三下乡”通知文件,各学院以专业化、项目化、持续化为原则进行团队组建。5月是培育立项阶段,各学院围绕“党的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培育和立项,学生们根据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在教师指导下撰写立项书,完成立项答辩后,学院把高质量项目推荐到学校层面,学校评选后给予资金支持。

    2023年,塔里木大学校级层面支持了160个“三下乡”项目,每个项目团队获得了1500—5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各学院还支持剩余的300多个团队,给予500—3000元不等的经费资助。据统计,在支持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方面,学校每年的投入达到100多万元。

    6月,“三下乡”立项公示。7月8月,各团队去往基层开展社会实践。9月秋季学期开学,各团队回到学校,进入总结阶段,各类评比活动拉开帷幕。同时,“三下乡”的最新成果开始进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10月至11月,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分享会,以舞台化形式打造形式新颖的“青春思政课”。

    来自“三下乡”田间地头的鲜活内容,就这样进入学校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形成全年、全链条、全过程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政课体系闭环。学校由此不断积累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螺旋上升、滋养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三下乡”魅力思政课体系。

    “塔里木大学扎根南疆大地办教育,教师和学生把田野当课堂,在大地上写文章,使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特别鲜活。”张爱萍说,“每年大批青年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观照人民生活,从而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