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厚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情怀
汤志华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湖南韶山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资料图片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厚植育人情怀,努力锻造坚定理想信念的信仰情怀、心系祖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恪守知行合一的传道情怀、坚持启智润心的仁爱情怀、追求自我革新的时代情怀、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的信仰情怀

    思政课是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信仰的课程,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讲好信仰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只有具备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教师,才能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上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以“政治要强”的基本素养严格要求自身,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仰,牢固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有效引导学生对科学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心系祖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团结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教师具备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承载着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爱民的时代新人,首先自身要葆有心系国家、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家国情怀。要积极践行以教书育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职业使命,言传身教,正确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梦想和国家蓝图紧密相连,激发学生“扎根人民、为国奉献,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

    恪守知行合一的传道情怀

    思政课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的特点。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的信仰离不开系统的学习,同时也需要经过亲身实践去感悟和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我们既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一真理。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做到知行统一,具备恪守知行合一的传道情怀。“知”是前提。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行”是目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往往会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思政课教师要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感悟真理伟力。

    坚持启智润心的仁爱情怀

    思政课教师是文明传承者、知识传播者,进行的是直面学生心灵的重要工作,因此,饱含仁爱之心,既是其应当遵循的职业伦理,也是其应当具备的美好德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秉持仁爱之心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方面,要以“仁而爱人”的思想境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畅通思政课堂师生情感交融这一主渠道,做到以心换心、亦师亦友,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把思政课打造成为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深受学生喜爱且能使之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追求自我革新的时代情怀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讲好思政课绝不能唯“本本”,照本宣科、简单重复,须时刻牢记教学内容要与时代强共振、与青年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及时回应人民关切、社会关切和学生关切。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勇于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情怀。一是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在坚持价值引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行动能力;二是要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坚持时代导向和问题导向,从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中提炼素材,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三是要不断革新教学方式,针对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特点,充分关注学生主体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教学内容更广、氛围更热、活力更足。

    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教育引导学生透过重重迷雾看清和把准世界变革以及中国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坚持以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教育学生在“两个大局”中把准方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人民福祉着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息息相关,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也是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过程。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才能教育引导学生放眼全球、走向世界,勇于承担起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使命。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