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家校共筑防青少年短视频沉迷屏障
汪莉

    据媒体报道,《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显示,80%以上青少年每周都会上网,视频类平台已超越传统媒体成为青少年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作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种新兴媒介形式,短视频对于青少年成长发展具有明显的二元作用。一方面,短视频不仅是青少年娱乐放松、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拓宽认知视野、发展兴趣技能、进行社交互动与自我表达等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长时间观看短视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家注重在制度规范层面持续织密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法治屏障。国家网信办等部门有序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强化短视频“供给侧”监管力度,推动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的普及,并进一步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家庭和学校层面筑牢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育人防线,仍是相关主体需要长期协同和积极应对的现实课题。

    家庭教育是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关键。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既是父母基于与子女的血亲或亲缘关系而应然承担的抚育职责,也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明确赋予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肩负起未成年子女监护人的育人职责,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具体而言,家长要具有为人父母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对孩子进行积极陪伴、情感陪伴和有效陪伴,努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困惑,积极寻找短视频的替代性满足事项。家长可以回到问题原点,尝试与孩子探讨短视频相关科普知识,帮助孩子了解短视频推送相关的脑科学知识和算法逻辑,揭开短视频背后的“神秘面纱”。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鼓励和陪伴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书籍阅读、手工制作、烹饪美食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将短视频对青少年的高频率刺激回转为实体端现实生活的低频率刺激。

    学校教育是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基础。学校是青少年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心理情感能力的重要场所,应担起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教育引导责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可以通过运用微课、慕课等教育信息化成果,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学生社团等,引导学生在高新科技、智能技术等领域“高阶用网”。此外,结合中小学“五项管理”中关于手机管理的要求,学校要持续完善相关措施,不断强化对学生校内上网行为的管理监督。

    家校共育为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构筑重要防线。沟通与合作是家校共育不变的主题。家长与学校应强化沟通与联系,及时就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状况进行交流,以便家长和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学校要主动作为,切实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健全校家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上网行为,通过家长会、智慧校园等平台向家长宣传防范短视频沉迷的知识。学校也可以依托提供课后服务的社会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等,为家长提供知识、信息、资源方面的支持。

    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有赖于政府规制、行业规范、企业自律、家庭育人、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用户自律等多主体、多方面协同推进,从而充分发挥短视频的积极作用,让青少年在数智时代健康成长。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发展规划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