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欣赏 理解 信任
——中法教育合作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王玉珏

    202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同马克龙共见记者时指出:“加快人文交流‘双向奔赴’。”“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

    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青年相知相近,是推动中外关系持续向好发展最重要的民意基础。在两国建交6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进一步深入推进中法教育合作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欣赏——中法两国教育合作的起点

    尽管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但距离并未阻挡中法两国的合作交流。早在1814年,法兰西公学院首创“汉学讲座”教席。1843年,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在欧洲大学中率先开设汉语课程。19世纪到21世纪,法国涌现了雷慕沙、沙畹、马伯乐等享誉全球的汉学家。1866年,福建马尾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法国式大学——福建船政学堂,该学堂先后选派51名学生赴法留学。

    五四运动前后,为实现教育救国、改良社会、振兴实业的目的,一批中国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此后,伴随着北京中法大学和里昂中法大学相继成立,中法教育合作逐渐兴盛,为20世纪中国的政治、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陈毅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天文学家刘子华、中国第一位法国女博士张若名、中国放射化学事业的奠基人郑大章等优秀科学家和教育家。

    其间,两国对彼此文化的“相互欣赏”(s’admirer)成为中法教育交流的内生动力。

    理解——中法教育合作的基点

    语言相通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的桥梁。近年来,在中法良好关系的推动下,学习中文逐渐在法国成为一股热潮。早在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法文馆。2018年,法语正式被列为中国高中教学科目和高考可选科目,全方位进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在互学语言的过程中,两国青少年逐渐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体验与感受不同文明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共处。

    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等倡议,马克龙总统提出“欢迎更多的青年学生学习法语,也希望法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文化、文明和语言有同样的热情”。两国元首的倡议,必将为两国青年增进理解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机会。“纵然远隔山海,亦若天涯比邻。”

    信任——中法教育合作的支点

    青年学生的双向平衡流动,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是两国人民信任往来与持续合作的“永动力”。1964年,法国成为率先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随后两年间,中国先后派出182名赴法留学人员。

    以数学领域为例,1980年武汉大学建立“中法数学班”,220名毕业生中有20余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姜钟平、法国科学院“索菲·热尔曼奖”得主麻小南等数学顶尖人才。此后,1998年复旦大学与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共同成立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2014年北京大学与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启动“3+3+1”双学位项目,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中法数学英才班,等等。

    中法教育合作还从数学等基础学科,延伸至工程、人文、艺术等其他诸多领域,实现了“全口径、多学科”的教育交流。

    近年来,在“蔡元培博士生交流项目”等平台的支持下,两国留学生频繁交流:法国是中国留学生主要目的国之一,法国也是在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欧盟国家之一。

    进入新时代,两国不仅进一步加强在工程、医学、艺术等教育领域的合作,还创建了如中法宪法论坛等机制化活动。2014年,中法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础。十年来,中法双方在教育、科技、青年、旅游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更为广泛且深入的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引领着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向好,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望——中法教育合作的前景

    面向未来的教育交流合作,中法应进一步“相向而行”。

    一方面,借助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大会、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机制,在中法传统合作基础上,拓展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数字教育领域的合作。

    另一方面,中法两国共担促进全球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1+1>2”的作用。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中法必将通过持续的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让两国友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作者系武汉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法数字文化与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法国研究》副主编)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