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校长怎样以听评课促进教学管理
王秀彩

    校长听评课不仅是一项常规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校长提升教学领导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校长听评课也面临诸多问题:校长想推门听常态课,教师们可能会感觉到被冒犯;校长对非对口专业的听课要么评课空泛,要么只记不评,教师们的获得感不强;校长对对口专业的指导性评课,又常常因为长期脱离一线而被教师们认为是“用自己当年开拖拉机的经验,教我们开动车”……那么,校长究竟该如何走进课堂,如何听课、评课、指导课堂进而改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呢?

    变推门听课为候门听课,尊重教师。当教师正在上课,校长突然推门而入,教师的心中难免会有一种“我的领地被侵入了”的不快,考虑到校长的特殊身份后这种不快可能会减轻,但心理上轻微的抵触大抵还是会有一些的。长此以往,校长和教师群体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形成学校和谐向上的文化是不利的。如果校长在准备听某位教师课的时候,能够提前几分钟到达教室门口,等教师抵达教室的时候先打声招呼,征得教师同意后再进教室听课。这样一来,校长就既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常态课,也会让教师们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拉近校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笔者把这种听课方式称为“候门听课”。事实上,当校长采取这种听课方式的时候,几乎没有教师会拒绝,毕竟教师在乎的并非是否被听课,而是是否被尊重。

    变课堂实录为课堂观察,关注学生。作为校长,不可能只听自己对口专业的课,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听不懂的课。听不懂课的内容,难道就没有其他评价方式了?当然是有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很好的听评课方式。听课前,校长就要确定本次听评课拟着力解决的问题,如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等。课堂上,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如学生的活动时长、活动方式、学习主动性等做好数据统计。评课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与教师做进一步的交流讨论。这种听评课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听不懂课的内容带来的尴尬,还可以较好地解决评课的随意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此外,这种立足数据的“循证评课”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校整体听评课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变指导式评课为教研式评课,提升自己。不可否认,多数校长曾经都是优秀的学科教师,他们对于本学科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评价话语权的,但多数校长都不在一线兼课,他们对于学科的具体理解还是有点滞后的。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校长如果还是用自己做教师时的标准和方法来指导教师的课堂,则很可能与当前的学科教学要求脱节而让教师们感到无所适从,变指导式评课为教研式评课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听课前,校长可以选定一个备课组集中突击听课,组内每个教师的课尽可能都听一遍,便于了解集体备课以及差异教学的情况,并要求同组当堂没课的教师一起参与。听课后,组织备课组集中教研评课,评课基本划分为4个环节:一是备课组长介绍这堂课“共案”的形成过程与设计依据;二是备课组每位教师分别介绍自己使用的“个案”的改进之处及改进意图,并结合这节课谈自己的教后体会;三是备课组所有成员对这次突击听到的每节课给予评价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四是校长在听取教师们充分表达观点之后,基于自己的学科理解与课堂观察,进行点评。这样一来,校长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评课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可以通过聆听教师们的讨论交流促进自己专业的再提升。

    变就课论课为以课为案,赋能管理。站在专业的视角,校长采取上述听评课方式就基本解决了文初的诸多问题。但是如果站在管理的视角,校长还需要跳出课堂,“以课为案”,从教师的听评课中更多地提炼经验、吸取教训,以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教学改进、课程建设乃至文化引领工作。比如,有位校长在听课中发现有相当比例教师“满堂灌”,随即作出了“杜绝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常规要求,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讲授时间,然后再通过专项课堂观察督促落实。实行一段时间后,教师“满堂灌”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抑制,但是该校长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师生之间一对一“打乒乓”式的来回互动现象频繁发生。这种互动方式让课堂上多数学生沦为看客,效率低下。基于此,这位校长又作出了“禁止师生打乒乓”的课堂常规要求,并提出了“把学生甲的问题抛给乙来回答,再由丙来进行评价”的教学建议,然后再通过研究、展示、观摩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培训,改进学校整体课堂教学。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