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临沂大学
构建历史学专业“新文科师范教育”体系
魏本权 曹瑜

    自“新文科”建设提出并着力探索实施以来,作为地方高校的临沂大学历史学师范类专业,积极探索构建新文科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体系。该专业在新史学、新文科与新师范“三新”融合的基础上,以“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重组、专业文化构筑、人才复合多能”为构型,重构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类历史学的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专业文化与育人体系,在探索“历史学新文科师范教育”体系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三新融合”:跨界式构建历史学新文科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

    学科是专业发展的依托,传统的历史学师范教育建立在历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临沂大学历史学专业顺应新文科建设的时代性趋向,以新史学、新文科、新师范的“三新”融合理念构建专业发展的跨学科基础。一是以“新史学”为学科本位。历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新史学”以开放、对话的视野贯通历史学与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联系,始终秉持“新史学”的学科开放观念与理念,这是本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之一。二是自觉回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文科教育的一场革命,新时代历史学新文科师范教育需要立足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趋向,积极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共生,破除既有学科壁垒及其边界,构建新型文科研究与教学的基础性框架,为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夯实跨学科基础。三是贯彻“新师范”理念。“新师范”关乎“教育之教育”的未来,以“新师范”理念重构新时代师范教育的目标,思考、探索新师范教育及其建设路径,对历史学师范教育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基于此,“三新融合”是临沂大学历史学专业构建“新文科师范教育”体系的显著特点。

    二、“向新而行”:动态化重组历史学新文科师范专业课程体系

    在“三新融合”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面向未来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历史学新文科师范教育”重构的关键点。临沂大学历史学专业积极回应新时代历史专业发展趋势,重组优化课程体系。一是以“年度微调、四年重新修订”为节点,适时、及时、适度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不断补充跨学科、跨专业新课程,使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以开放、与时俱进的姿态接纳新鲜课程,保持专业活力。二是在保持既有课程主干体系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与动态化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系。近年来,该专业将体现新科技、新趋势的“数字史学”“人工智能与历史学”“大数据与史料学”“人工智能与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纳入选修课程体系。三是将小微课程、组合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设置上,该专业探索设立0.5学分、1学分等小微课程,及时将专业教师研究成果转化为新课程;探索一课多人、一课多院、一课多校、一课多地等新课程,即采取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联合校内多个学院共同开设一门课、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共同开设跨学科前沿课、高校与中学教学实践基地共同开设一门课等形式,形成不拘一格、机动灵活的课程组合。四是与时俱进地探索课程内容更新机制。该专业把课程内容更新与新文科结合、与新时代结合、与新师范结合,把历史学科之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引入历史学课程,开设“新文化史”“医疗史概论”“民族学概论”“环境史导读”等课程;把新时代对立德树人提出的新任务引入历史学实践课程,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课程;把中学历史基础教育对大学师范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引入历史学实践课程,开设“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分析”“名师成长案例研究”“微格教学”课程,均取得良好效果。

    三、“格物致知”:构筑历史学新文科师范教育的专业文化

    专业文化是攸关一个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理念观念、愿景目标、路径措施的文化积淀与积累,专业文化能体现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与育人特色。临沂大学历史学新文科师范人才培养以立足沂蒙、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的理念,构筑起独具标识性的特色专业文化。

    一是以临沂大学的红色办学历史为根基构建专业文化。临沂大学是一所流淌着红色基因与革命优良传统的大学,源于1941年由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支持建设的“抗大式学校”——滨海中学(滨海建国学院前身),一脉相承的红色血脉与学脉,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为临沂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使命。近年来,该专业相继设立了抗大班、大青山班、孟良崮班等红色班级,建设特色班级文化,弘扬传承抗大精神与沂蒙精神,不断丰富专业文化内涵。二是以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育人作为专业文化建设的突出特点。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学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功能,渗透着启人心智的大历史观、历史思维与人类智慧。该专业倡导“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专业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出来。以中国古代史类课程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近现代史类课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以世界史类课程引导学生养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师教育类课程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学生的教育情怀与职业道德,从而构筑起独特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结合的专业文化。三是以“三新融合”构筑专业文化。该专业以“新史学”奠定专业改造提升的研究基础,重绘专业改造与升级的新路线;围绕“新师范”建立“四有”好老师培养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文科”助推文史哲与理工农医等学科深度融合,形成人才、课程、教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多元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师范教育图景。

    四、“经世致用”:探索复合多能的应用型历史学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师范教育是百年大计,事关民族与国家未来,新文科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理应具有更高标准与境界。为此,临沂大学历史学专业以面向未来教育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目标,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为临沂市、山东省及国内部分省市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骨干型优秀师资。

    一是临沂大学历史学专业注重适应面向“未来教育”的人才需求导向。面向未来的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充满无限希望和可能的教育,为此,该专业努力培养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新文科人才,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事业发展自驱动力培养作为重要培养导向,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新文科力量,这是顺应和驱动“未来教育”的必由路径。二是以“复合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新时代历史学新文科师范人才培养。“复合”是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人才培养的结果,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宽维度视野、广深度思维的特征;“多能”,则是指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初步科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集多种素能于一身,合多样素养于一体,具备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潜力、潜能与潜质。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入职后,能够及时转变角色,快速成长为各单位的骨干型教师。

    (本文系山东省2022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历史学‘新文科师范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项目编号:M2022304]阶段性成果)

    (魏本权 曹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临沂大学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6/19/08/ZGJYB20240619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