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教改风采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城乡融合下农科-商科“双创”教育路径探索
郭霄星

    乡村振兴战略是高校新农科建设的背景,国家急需培养爱农业、懂市场的乡村振兴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农科-商科专业群融合培养模式——新农科“双创”教育路径的探索恰逢其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建设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出农村农业农民未来发展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指导着新农科建设的方向,而商科有着市场化导向的先天性专业优势。2019年,“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从乡村创新创业教育视角出发,将农科-商科专业群融合培养模式纳入新农科建设,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城乡融合路径中人才培养的具体探索与应用。

    二、建设原则

    学校在既有农科-商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乡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的跨学院、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融合,一方面可以丰富农科、商科各自专业发展的内涵,创出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改革风险和成本投入。

    学校紧密结合对口帮扶的天等县两个自然村,利用驻村第一书记的制度优势,将所在驻村建设成为乡村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实习实训基地,立足于乡村振兴一线,实现乡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需要的根本目的。

    三、技术路线

    学校以市场化为导向,农科-商科双向奔赴。首先,梳理商科专业群每个专业的涉农知识点,进行比较选择,将市场化导向明显的知识点整合为实践实习的备用主题;同时,学校对农科专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市场感知力、行动力进行梳理,与商科专业涉农知识点进行比较、融合,最终形成实践实习主题,将农科、商科契合知识点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跨学科、跨专业融合的技术层面准备。

    其次,学校实践实习的开展紧密结合对口帮扶的自然村或校村共建基地,实行学校-驻村合作办学,促进社会实践的第一次融合发展,实现了商科专业群与农科专业群跨学院的融合。

    最后,学校在实践实习中得到的体验和发现涉及农-商学科专业的各个层面,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以提升,然后在每年一度的大创项目申报中得到检验;毕业时将以前的项目转化为毕业论文选题,进一步提升到理论总结,为未来培养新农科人才做好前期准备;探索高校“农科专业教育+商科市场实践”的新农科“双创”教育融合培养模式。

    在进行新农科融合培养模式探索的同时,也是“学校—学院—教研室—教学团队”四级组织协调机制构建和不断完善的组织制度创新的过程。

    四、具体举措

    学校通过梳理农科-商科专业契合点,融合农科-商科双方的职业发展需求,双向奔赴、互为支撑、共同发展,整理汇总成为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案例化的涉农“双创”教育实践模块或课程。

    建立派出驻村第一书记的天等县向都镇祥龙村和乐久村两个农科-商科实践实习基地,整合其他各类农科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从资金、人事和组织上形成支撑,将农科-商科实践实习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相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乡村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厚植乡土情怀,发挥地域优势。

    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前沿、动态、系统的涉农专题“双创”教育模块,结合中国-东盟地域特点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使之很好地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并形成特色。

    在每年一度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模块中形成稳定的乡村“双创”教育专题的数据库,丰富乡村振兴战略下“双创”教育模块的内涵,积极组织每年的大创项目申报和“互联网+”竞赛,将每年的涉农大创项目申报作为乡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衡量标准。

    通过总结涉农大创项目成果,顺理成章地转化为每年毕业生论文选题的数据库,形成制度化的系列涉农题目的选题推送模式,为毕业生未来从事涉农工作做好引导和理论储备。

    建立项目式激励引导制度,培养一支商科专业涉农教研项目团队,使之成为乡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的中坚力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逐步克服传统农科和商科专业的局限性,不断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学校-驻村多元融合的乡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最终形成“农科专业教育+商科市场实践”的新农科一体化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本文系广西哲社立项课题“新《土地管理法》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产权城乡融合的路径与机制研究”[批准号:20FJL008]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新农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双创教育:农科-商科专业群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NK202401]阶段性成果)

    (郭霄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