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读书周刊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经典“四书”的阅读策略
何伟俊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这十几年阅读“四书”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持续读经典可以先慢后快,加深理解。当自己静下心来,慢慢地仔细反复读过一两本经典,读通了,读透了再读其他的经典,就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文本解读,要注意词义、句式、段落、语境和系统化内涵的辨析。品读经典“四书”,可以运用哪些策略呢?

    追溯字源,探究字的本义和含义

    读“四书”的文言文,理解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本义很重要。“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核心思想。《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庸》开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道的金文,表示在岔路口帮助迷路者领路。从字源看,道的本义是“走路”“指路”,也表示“路”。因为任何事都离不开“路”“走路”,“道”就引申为途径、方法、规律、道理、思想、主张等含义。

    以“道”的字源,对“四书”道义的内涵的理解更到位。现在的通俗话“上路子”就是守道,与“道”的字源相通。孔子希望人行正道,意思是做人做事的言行要“上路子”而遵循准则和规范——“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人类社会分工、合作做到公平、公正之道,不就是“上路子”守法吗?大家都守规则“上路子”守道,整个社会才能国泰民安。

    细查字典,准确理解并思考

    孟子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万章上》)孟子提醒人们,不以文字不正确的意思而曲解词句,不以词句不正确的意思而误解作者的宗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里的“师”一般解释为“老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师”的古义有效法、学习的意思。这里的“师”,理解为学习更符合文本的语境和孔子表达的意思。

    从文字的意思上理解大意后,“四书”需要反复阅读,边读边思边记,追寻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1.带着问题思考、理解、分析。思考的基础在于问题,提问就是进行思维开放,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才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和弟子子贡主动对话——你和颜回比,谁强一些呢?为了思考孔子这样问子贡的意图,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不让其他弟子和颜回比?为什么不是让子贡和其他弟子比,必须和颜回比?这样提问、分析可以理解到,孔子如此教诲大商人弟子子贡,是让他和贤人颜回比较,希望他不要太恃富而骄,要向德行高尚、安贫乐道的颜回学习,作为大富翁要提升自己的品德。

    2.还原生活,想象情境,感悟人情、人心,有所发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弟子们为什么把孔子说的这段话编辑在《论语》开头?孔子为什么会说这三句话?是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语调?通过提问、思考和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孔子面对弟子们谆谆教诲说出的“开学寄语”。

    在孔门私塾面对弟子们,孔子的表情和颜悦色、语气语调婉转悦耳,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心声。孔子的反问不是强调,可以想象出他引人思索的委婉语气和心情。孔子说这三句话是为了引发弟子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快乐在哪儿呢?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快乐呢?弟子们把孔子教诲的这三句话作为《论语》开篇首章,是因为他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精神的深度体悟、心领神会。

    3.笔记所思,通过表达深化理解。“四书”一章一章细读,边读边思,有疑问或有想法、感受可及时批注在书上。细读思考后随时记下,不断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加深理解,使读“过”手的书,成为读“到”心的书。一篇读完后,一章一章整体性地融合,梳理出话题,撰写整篇的读后感。整本书读完,整体性、系统化地写成读后感。

    主动、真正的阅读离不开思考,也离不开语言表达——读后自己能说一说或写一写地表达清晰,理解才到位。如果你说你知道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其实是自己想得不清楚而雾里看花。当你的感想能说出来、写下来,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见解,读出了自己,读懂了自己。

    整体阅读,整章、整篇、整本书融合

    “四书”里的整章、整篇有独立性,整本书又具有系统化、整体性结构。整章、整篇融合读,可以避免断章取义而偏解。每一篇、每一章再联系整本书,从整体性上可深度理解。

    1.整章融合读,避免断章取义,整合理解主旨。《大学》第一章开头的四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四句话融合理解,对“大学之道”怎样“近道”就能真正感受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句话融合起来系统性思考,可以感受到孔子的人生经历都离不开“学”,因为终身学习,所以下学而上达。

    2.整篇梳理,提炼要点,有条理、组织架构。《孟子》的第一篇(卷一)7章,都是孟子与君主的对话。第一章孟子表达的思想主题是“仁义”,后面六章都以仁义、仁政与君主对话。从这一篇整体梳理,“仁义”是孟子思想的要点。《论语》20篇,每一篇都有要点,当然也有点儿其他内容,第一、二篇还有综合性。《学而第一》“学”为主;《为政第二》“为政”为主;《八佾第三》“礼”为主;《里仁第四》“仁”为主;《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先进第十一》,要点是孔子评价学生,寓教于评;《述而第七》《子罕第九》《乡党第十》,要点是孔子教育生涯、人生经历的自述,体现其人品、思想和智慧,还有弟子们描述、记录的老师言行,表达孔子的品德和人格;《子路第十三》要点是孔子表达为政之道;等等。《大学》《中庸》每一篇都有要点,且与整本书的主旨相通。

    3.整本书融通,整体性提炼核心思想。从《论语》整本书的整体性提炼,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为仁,为政”,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前后呼应,贯穿始终,显示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境界。《论语》中的每一篇虽有主题,但大多数篇里还有章节表达“为学,为仁,为政”。第一篇主题是“为学”,孔子谈“为学”在第二、五、六、七、八、九、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二十篇的11篇里都有,共40多章。第四篇主题是“为仁”,在其他的9篇里,有孔子表达“为仁”,共30多章。第二篇主题是“为政”,在其他的6篇里,有孔子表达“为政”,共20多章。孔门弟子编纂的《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整体性、系统化和主旨性意识很强。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具体策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由此走上中庸之道——中庸至德,君子之道,至诚之道,天地之道,人间之道,圣人之道。《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追求国泰民安的理想国。

    重读《论语》,我对《〈论语〉里住着的孔子》的原版本进行了修改、补充,表达得更精细一点儿,在原稿15万多字基础上增加了12万多字,2019年出版了增订版。连续重读《论语》,想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2020年半年时间写成了10万多字,2021年出版了《〈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2022年连续重读《论语》,感受到十个方面孔子为人处世的可爱人品,写成了小文章。

    经典阅读相对有点儿难,但经典常读常新;经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经典,如灯塔指明人间航程;经典,永远伴随、启迪读者,使读者终身受益……这是重读“四书”,对经典魅力的切身体验。历史文化,扎根在未来;经典,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