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中国一汽 向新图强
——“跟着课本读中国”之吉林篇
本报特别报道组
中国一汽厂区。视觉中国 供图
近日,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中学学生正在学习中国一汽的知识。本报记者 冯子琪 摄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跟着课本读中国 

    主办:中国教育报 协办: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汽,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一个又一个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在这里诞生。

    记者日前来到吉林省长春市,走进这座汽车城,感受中国汽车工业的脉搏,倾听一汽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创业创新故事。

    荒原起步 艰苦创业

    一场夏雨过后,天空澄澈。车刚驶进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汽开区”),司机就提醒我们:“这里的建筑跟其他地方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记者放眼望去,东风大街两侧,错落有致地矗立着百余栋被当地人称为“红房子”的一汽早期建筑。

    斗拱飞檐、红墙碧瓦、高大门楼、小巧阳台,每一块砖、每一扇窗,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工艺美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红房子”显得格外亮眼。

    这些被当地人称为“红房子”的建筑,是一汽建厂初期“一侧生产、一侧生活”火热劳动场面的见证者,它们不仅是一汽人生活的居所,也是一汽人奋斗和成长的地方。

    如今,这些老建筑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筑”也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漫步在历史老街区,时光仿佛被拉回到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极为落后,许多工业产品不能自己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其中就包括汽车。“万国牌”汽车在道路上奔跑的场景刺痛着国人。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主席感慨万分。

    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造出自己的汽车,这个光荣的使命落在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肩膀上。

    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对东北三省在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中的地位着墨颇多:东北三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三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创造新中国的多项“工业之最”;1953年,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吉林长春生产下线……

    解放牌卡车的生产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造车的历史,振奋了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它的背后则是一汽的诞生: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西南的孟家屯附近奠基。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置身中国一汽展馆,一幅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展厅内记录了当时一汽的建设者们苦干加巧干的场景:为完成三年建厂的艰巨任务,施工大军坚持雨季施工、冬季施工、交叉施工,采取了“冒雨大战焦炭坑”“火车头取暖”“大流水描图作业法”等措施,不断加快施工的速度。

    讲解员于卉告诉记者,在物质极度缺乏,精神却极度高涨的东北大地上,正是凭着苦干与巧干,一汽人在荒原起步,举全国之力,三年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开端。

    如今,一汽“一号门”前,仍然矗立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白玉基石。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它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各地游客参观。

    于卉是土生土长的长春人,也是一汽子弟,在讲解员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十年,为一汽的过去和现在感到骄傲。“这种精神力的传递,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也在提醒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一颗螺丝钉。”于卉说。

    车城学子 车城印迹

    除了近百栋大小屋檐建筑,还有东风大街、新红旗大街等以汽车品牌命名的城市道路网络,融入汽车元素的城市雕塑,“一号门”、长春国际汽车公园等“网红打卡地”……漫步汽开区,记者感受到汽车文化元素无处不在。

    作为全国唯一以汽车产业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汽开区不仅是中国一汽总部所在地,区内还分布着红旗、解放、大众等汽车品牌的生产基地。

    厚重的汽车产业积淀和文化底蕴滋养,成为汽开区发展教育的“富矿”。

    在汽开区一小,记者正好赶上了校园汽车文化节开幕。一汽文化老物件展演正在进行。老文件、老报刊、老照片、老票证、老宣传刊物……在汽开区一小的博物馆内,收藏着一汽老前辈捐赠的上千件珍贵藏品。

    汽开区第一小学校长李晓红告诉记者,学校把汽车文化作为办学特色,正在努力打造博物馆式的品牌学校。收藏、展出一汽文化老物件,就是为了用好这些“活教材”,引导学生们弘扬以自立自强为主要内核的“红旗精神”,讲好家乡故事,传承一汽人的创业精神和奋斗精神,为一汽、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汽开教育起步于一汽建厂初期,因一汽而生,伴一汽成长。”汽开区教育局局长张玉英介绍,汽开教育充分扎根汽车城的区域禀赋,始终以“红旗精神”为内核,构筑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新样态。

    “电能续航时间短,我们分析是否可以用大自然的风来代替驱动装置。太阳能遇到了阴天和下雨天,操作不便,我们又想到了运用化学能来驱动小车……”汽车文化节上,汽开区一小的孩子们正在展示项目式学习成果。从电能、风能再到化学能,新能源汽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孩子们的作品中展现。

    汽开区一小科学教师吴怡告诉记者,通过科学课,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也有提升。“科技强则国强,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把汽车文化传承下去。”

    “车城学子要有车城的印迹。”谈起汽开区教育的特色,汽开区第九中学校长张佐坤十分骄傲。张佐坤介绍,学校有近一半的学生是一汽子弟,学校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前往一汽红旗展馆等参观,邀请一汽的劳模、大国工匠进学校办讲座等“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播下为国家汽车产业发展作贡献的种子。

    让一汽人的孩子来讲“红旗精神”,汽开区成立了红旗先锋少年宣讲团、红旗青少年艺术团,引导青少年以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和宣传“红旗精神”。“孩子们了解了一汽的历史,建立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归属感,也将‘红旗精神’从长春推广到了全国。”张玉英说。

    全力转型 奔赴未来

    红旗H9、红旗S9、智能小巴……在中国一汽NBD(英文全称:New Business District)总部大楼红旗展区,记者“打卡”了红旗车的各款车型,还参观了概念座舱。一汽集团近年来在技术、生态、产品、数智化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一汽集团研发总院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道。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建厂七十周年之际,中国一汽开启了坚定推进“All in”新能源战略,全方面向新能源汽车奋进转型,宣布未来技术创新投入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

    “两个全部”深刻昭示着一汽人舍我其谁、自主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从“新中国汽车工业长子”诞生至今,“创新”始终深深地刻在中国一汽发展基因中。

    2023年,红旗品牌价值突破1155亿元,年销量跃升30万辆级,完成了从“国车”到“国民车”的巨大转变,成为自主汽车品牌做大做强的典范;在新能源、整车集成等领域,累计突破数百项关键核心技术,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植于一汽创新创业的沃土,汽开区的科学教育也展现了新样态。编制汽车元素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汽开区STEM教育实施指南》;打造“轮子上的文明”“汽车科普”“红旗之路”等特色系列课程;充分利用学生家长中一汽员工的带动作用,开创“家庭实验室”,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立足于培养未来工程师和科技人才,成立全省首家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构——“吉林少年工程院”……

    张玉英介绍,汽开区教育局充分挖掘一汽资源优势,坚持“让汽车娃造汽车”,探索出了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的“汽开模式”,汽车产业与科学教育擦出了激烈“火花”,澎湃的产业动能在这里成为奔腾的科教动能。

    从一个制造厂到一大批汽车企业集团;从一个民族汽车品牌到一大批知名民族汽车品牌,中国汽车工业依靠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从一个工业匮乏的国家发展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位居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制造实力的象征。中国一汽70余年发展历史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艰辛发展历程,更是中国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光荣与梦想之路。

    (本报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易鑫 杜亚丽 刘少利 李莹 金秋月 杨三喜 周子涵 冯子琪 执笔:本报记者 杨三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