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城园”木门敞开,长长的阶梯一路向上延伸。每天早晨,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幼儿园的周慕峰小朋友在和妈妈道别后,便会独自迈过一级级台阶,兴奋地走进幼儿园。“他总是特别开心,头也不回地噌噌噌就上去了,最不忘叮嘱的就是‘妈妈晚点儿来接’。”家长刘女士笑道。 这里是南头古城幼儿园,该园秉持“燃于心·源于爱”的理念,在繁华闹市里打造了一片“世外桃源”。绿油油的菜地、自在撒欢儿的小猪、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室,孩子们入园亦像归家。 “我们塑造的环境就是‘小小的门,大大的家’,孩子们不会觉得那是一个巨大的未知空间。他们带着安全感进来,在这个可以把控的环境下开启‘一日生活’。”南头古城幼儿园园长赵锦霞介绍。 幼儿园的每个年级里,都设置了生活操作区、茶吧、刺绣区、阅读区等多种功能活动区域,孩子们每日穿梭游乐于其中,劳动是始终贯穿于一日生活的主线。“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就是他们的课程,这是他们成长应有的样态。”赵锦霞说,“从进幼儿园开始,只要他们能够做的,我们都会放手让他们去做。” 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菜地,孩子们每天入园后,便会去菜地浇水、除草,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种下的瓜果、菜苗,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一天天成熟结果。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会在教师的带领下挖土豆、拔萝卜、运甘蔗,然后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制作美食并一同分享,在劳动中感受丰收的喜悦。 “我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所接触的活动,跟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断层的、脱离实际的。”南头古城幼儿园教研员邹柳花说。根据儿童发展需求和认知、活动能力,幼儿园在室内室外投放了用途多样的烹饪工具与设施,如锅碗瓢盆、柴火灶台、石碾子等。每到活动时间,孩子们就推动石磨碾碎谷物,揉搓面团制作糕点,运柴生火烹饪菜肴。他们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生活,在经验积累中渐渐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何将科学文化知识渗透到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让“生活即教育、环境即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地生根?南头古城幼儿园从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出发,应时而作、应时而食,开设了形式丰富的主题活动。 在“大雪”节气到来之际,孩子们会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相关绘本,从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教师的生动讲解中,对“大雪”节气的气候现象、传统习俗等留下基本印象。“大雪腌肉,小雪腌菜”,孩子们在“大雪”这天,都会分到一块肉、一条鱼或是半只鸡,然后在教师的协助下开始他们的“腌制工程”。 他们将桂皮掰成小块,和香叶、八角、盐混合炒香,然后一边拍打“按摩”肉类食材,一边将香料均匀地抹在食材上。腌制好的腊肉等还需要晾晒,孩子们便耐心地为其刷上酱油,然后三五合作将腊肉等悬挂在晾晒区内,满园飘香。晾晒完成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提着沉甸甸的腊肉、腊鱼回家,得意地向家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觉得幼儿园这种教育方式,真正释放了孩子的天性。这些劳动体验带给孩子的感受不仅仅是好玩、好吃,更多的是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刘女士表示,周慕峰上幼儿园后劳动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令她特别感动。放学后看到爸爸妈妈在忙活,他会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家长做饭时他还会搬来小凳子围观做菜,学习厨艺。 在南头古城幼儿园,孩子们将幼儿园“一日生活”里的所看所做、所得所感,真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一次次的劳动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体会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他们除了能习得生活技能之外,还能近距离接触和饲养小猪、兔子、鸭子等动物,潜移默化地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 中(4)班教师陈婷,曾在班内开展过有关如何照顾小猪的讨论。她带着一群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向园内日常照料小猪的负责人陈爷爷询问了小猪的习性和喜好,“孩子们在了解了饲养相关知识后,学着去照顾小猪,更懂得了如何爱护生命”。 小猪仔出生的夜晚,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都悬着一颗心。“猪仔出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在班级微信群里传达这个喜讯。孩子们知道后特别高兴,还帮忙照顾虚弱的猪妈妈。”陈婷说。孩子们将黄豆倒入石碾,轻车熟路地给猪妈妈研磨豆浆,并向其投喂干玉米等食物,增加营养。 “我们一直在努力和家长达成共识,相信孩子、放手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赵锦霞说。也正因如此,南头古城幼儿园的孩子敢碰“真材实料”,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下茁壮成长,于劳动中绘出野趣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