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家社周刊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校长要扮演好家校合作的关键角色
夏斌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协同育人中决定学校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校长群体在家校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解不够深入、家校沟通渠道不畅、合作效果不佳、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等。校长需要明确自身在家校合作工作中的职责定位,扮演好促进学校和家庭有效合作的关键角色。

    校长应该做家校合作的引导者。校长需要明确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育人目标,校长能够为家校合作提供指引,引领家校合作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共享资源、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的教育模式。所谓合作,是指相互独立的主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有共同的目的是一切合作的前提。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均有促进孩子健康、全面成长的期待,这是双方天然的合作基础。另外,真正的合作一定发生在相互独立的主体之间。独立,意味着不互相依从,在合作中处于平等地位。校长要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尊重家长的独立性,尊重家长对子女发展的个性化期待,摒弃自己和教师是“教育专家”的执念,形成合理的“家长观”“合作观”,这些是其发挥好引导者作用,带领教师与家长达成协同育人目标的基础。

    校长应该做家校合作的设计者。校长需要明确家校合作的目标、原则、参与方式、时间安排等。在学校总体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应该能够涵盖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合作计划,包括合作的具体内容、负责人、时间表和预期成果等,以确保家校合作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校长应带领学校着力构建良好畅通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需要设计合理、明确的沟通流程与细节安排,以及如何收集、反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同时,校长需要关注家校合作的创新与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通过关注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校长可以引导教师和家长尝试新的合作方式和方法,推动家校合作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校长应该做家校合作的推动者。校长需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家校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包括协调教师、家长、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同时,校长还应该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如与教育机构、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校长更应该关注开发校内资源,如关注教师队伍的培训与家校合作能力的提升。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发挥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有必要将家校合作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部分纳入校本培训的体系,并通过多元方式开展相关培训。培训要注重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个体价值实现的需要。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时间、空间、经费等方面对教师提升家校合作能力予以资源倾斜。如组织家校合作相关的专项教研活动,在学校网站或公众号开设教师家庭教育宣讲专栏,预留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教师学习提升和开展家校合作工作等。校长还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家校合作监督与评价机制,以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在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积极性。如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及时与教师和家长沟通,因地制宜地研究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家校合作工作考评指标和体系等。

    为了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笔者认为校长在带领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强调合作共赢。校长应认识到家校合作是一种共赢关系,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其次要尊重家庭的多样性。校长应认识到学生家庭背景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家庭的需求和特点。在合作过程中,应鼓励家长参与决策,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资源。再次要以学生为中心。家校合作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始终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长需要引导教师和家长在开展家校共育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理解能力等一般化特征和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个性化特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及其家庭的需求,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