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周刊·保教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打通习惯养成教育的堵点
陶燕 李传英
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绘本。幼儿园供图
扫二维码
看更多精彩

    ■教学成果奖这样“炼成”

    获奖项目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好习惯奠基好人生——习惯养成教育“托幼小一体化”实践探索》

    

    学成贵慎始,习惯若天成。0—6岁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机会窗口期”,也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期。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幼儿园地处老工业区,幼儿成长背景各异,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余年来,幼儿园开创了“托幼小一体化”贯通培养新思路,创新了科学化习养课程新资源、新路径,构建了常态化多主体参与的新评价。一幅“托幼小”习惯养成教育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聚焦问题,纾解习惯养成教育之“困”

    时光追溯到2012年,面对幼儿、家长入学(园)焦虑,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幼儿习惯养成差是入学(园)焦虑的主要原因。我们对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一,割裂化:三段割裂,无连续性。良好习惯的连续性培养是幼儿成长的基础。很多人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却常常忽略习惯培养。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0%的幼儿在0—3岁由祖辈隔代照看,存在包办、溺爱等问题;部分幼儿园将幼小衔接窄化为学拼音、学写字等,小学与幼儿园无双向衔接;“托幼小”三段教育各成体系,彼此分隔,习惯养成无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发入园焦虑和入学焦虑。

    第二,碎片化:资源缺乏,无系统性。课程资源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均开设了专门的思政课进行德育教育,幼儿园没有统一的课程资源,德育教育主要通过好习惯养成浸润,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缺乏系统性、体系性。家庭教育中也缺乏科学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配套资源。

    第三,随意化:评价随意,无科学性。评价是促进习惯养成的重要保障。习惯养成教育存在评价目标不准确、内容不清晰、方式不科学、工具不完善等问题,多为教师的单向结果性评价和随意性评价,缺乏幼儿、家长、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维度评价。

    创新方略,探寻习惯养成教育之“径”

    我园在“好习惯 好人生”办园理念引领下,强化课题研究、构建课程体系、建设良好生态,深入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托幼小一体化”实践研究。在10余年的实践探索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4年7月)寻方向:解决习惯养成观念问题。

    我园原为小学附属园,开设过学前班,幼儿园、家长重视知识学习,但幼儿入小学后仍然存在入学适应难的问题。我们面向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习惯养成是造成入学适应难的重要因素;通过家长访谈,我们发现83.6%的家长不重视习惯养成,只强调知识学习;通过园内教研,我们发现90%的幼儿教师苦恼于好习惯养成缺乏课程资源,85%的教师对家长不重视、不配合习惯养成感到焦虑。可见,家长观念有待转变。我园在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影响下,明确了幼儿园以好习惯培养为主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基于调研发现的问题,我园以礼仪习惯为突破点,以儿歌为载体,在各年龄段进行试点。教师筛选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的儿歌,从入园礼貌问好、文明排队、双手递接等每一个生活环节出发,引导幼儿使用文明语言、礼仪动作,将懂礼、知礼、学礼、用礼渗透于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培养幼儿好习惯。

    一年下来,教师和家长发现幼儿礼仪习惯养成有显著改善。因此,我园以点带面,全面实施好习惯教育,如培养幼儿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在保教活动中、游戏中、过渡环节中全方位实施。同时,幼儿园通过开展家长讲座、家长课堂、亲子游戏等活动,不断转变家长观念。

    第二阶段(2014年8月—2018年8月)创课程:解决习惯养成课程问题。

    为保证好习惯养成的持续性,我们从社会生态学角度入手,向下延伸托育,向上连接小学,探寻出以幼儿园为主体,以0—3岁婴幼儿指导服务和幼小衔接教育为两翼的“托幼小”三段贯通一体化培养体系。

    同时,幼儿园在相关课题研究中,逐步梳理出影响幼儿终身发展的“托幼小”三阶段好习惯内容,共经历了三个历程。历程一:依据政策文件,寻找适合“托幼小”三个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习惯点,共90个,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习惯点多、杂、散,实施困难。历程二:基于“五域”学习与发展目标,从“会运动、会生活、会交往、会学习”四大维度,整合筛选出60个习惯点,在进行评估时发现素养、习惯、品质三者之间存在模糊、杂糅的问题。历程三: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聚焦化、行为化地梳理出15项关键核心素养,针对不同阶段幼儿的个体差异,细化为30±N个具体行为习惯点,初步构建出习惯养成培养纲目,在“托幼小”三段贯通,重点探索3—6岁幼儿好习惯养成教育。

    为全面落实幼儿好习惯培养,我们将30±N个习惯点融入到一日生活中。2014年,开设了生活坊、木工坊、陶泥坊、针线坊等体验式功能坊课程,还开设了国际象棋、主持、街舞等多项特色课程,激发幼儿自信表达、合作分享等个性潜能,促进幼儿多元和谐发展。2015年,开设篮球、“小军人”等体适能课程,培养幼儿喜欢运动、坚持运动的好习惯;在每月大型活动中,开展“走进小学”“走进敬老院”等各种活动,让幼儿学会大胆交往、关爱他人。幼儿每天自主评价,家长、教师每周评价,全方位强化幼儿习惯养成。

    在课题研究中,课程资源开发应运而生,幼儿园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将30±N个习惯点落实到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形成了“一点多载体”的系列好习惯养成课程资源,开发了《好习惯巧养成绘本故事》等20余册幼儿园课程资源,探索出好习惯故事讲一讲、好习惯儿歌唱一唱、好习惯游戏玩一玩、好习惯绘本画一画、好习惯养成评一评的“五位一体”好习惯实施路径。

    同时,幼儿园与小学开展幼小衔接“六个一”“六个探索”双向联动,形成《幼小衔接“五力”读本》等入学准备资源;深入社区,开展0—3岁婴幼儿科学养育宣传、托育服务、亲子活动,相继创编了《入园准备手册》等托育资源。

    这一阶段,幼儿园在原有评价基础上丰富细化评价资源,研发了《幼儿好习惯追踪手册》幼儿版、家长版、教师版等,邀请家长、分园、小学、社区共同参与评价。

    第三阶段(2018年9月至今)广辐射:解决习惯养成效果问题。

    为检验好习惯养成效果,我园将好习惯课程资源成果推广到各级各类幼儿园,解决了其他园所习惯培养资源匮乏、习惯培养途径单一等问题。幼儿园通过培训授课、帮扶指导、承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引领,同行、家长、社会反响较好。

    示范引领,推广习惯养成教育之“果”

    从“困境”的求索,到“路径”的摸索,10余年来,我们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习惯养成教育“托幼小一体化”的实践取得实效,形成了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新样态。

    以问题为导向,调研成果,在“真”中研究。我们认为,教师面对的不仅是幼儿入学(园)适应上的挑战,更是如何将这些挑战转化为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申报好习惯等10余个课题群进行研究,面对真问题、形成真课题、进行真研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开展。

    以行动为笔触,绘制成果,在“做”中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紧密融合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发展环境。我园以问题为导向,采取“理论、实践双线并进”的模式,建立专家组、理论组、实践组、管理组“四横四纵”科研发展模式,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构建立体化科研管理机制,创编好习惯课程资源48册,实现“教研相长”,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持续发展。

    以实践为桥梁,检验成果,在“干”中领悟。我们建立“实践—反思—再实践—运用—推广”的机制,通过组建专业的科研成果推广团队、开设园刊科研成果推广专栏、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渠道等途径,以开发园本课程、创编园本资源、开设专题工作坊、建立教育资源库等形式将成果进行物化累积,并将成果多渠道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好习惯”已经成为我们幼儿园的一张亮丽名片。10余年来,我们坚守“好习惯 好人生”的办园理念,持续深化、建构课程,实现了幼儿个性、全面、灵动发展。未来,在学前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仍将坚守初心,以科研为先导,为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幼儿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