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筚路蓝缕,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桃李芬芳。共庆四秩芳华,共谱奋进新篇。
2024年,在全国人民共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也迎来了自己的四十华诞。四十年来,学校扎根陇原大地办大学,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秉持“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办学理念,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办学精神,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弘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努力培养“政治坚定、学业扎实、素质全面、扎根基层、开拓创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与文明法治等方面,为甘肃及周边省区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学校始终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服务国家发展新战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
四十年来,学校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校党委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中的领导作用。学校党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严肃“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发展,优化教育管理,创新党建方式。层层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完善干部日常监督机制,反腐防线日益巩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有力保障了学校发展行稳致远。
四十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聚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推进书院制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建立各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活动的“互嵌式”育人模式,树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推动法治校园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机制,加快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努力培育时代新人。
四十年来,学校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和对党外人士的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各民族学生在丰富充实的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团结友爱的生活中交流交往交融,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使学校成为各民族学生相识、相知、相系、相惜的精神文化家园。学校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级文明校园”,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安多手工艺传习基地获批“省级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办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四十年来,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区域文化、高原产业”为主体的专业群,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单位,42个本科专业,建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与西藏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四十年来,学校科研创新水平稳步提升。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扩大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在高原生态保护、畜产品加工、藏语言文学文献整理研究等领域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校建有14个特色研究机构,其中包括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等。近年来,先后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5项、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8项、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14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项。教师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被国际国内权威期刊收录3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200余部,授权专利186项。承担科研项目65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97项。
四十年来,对外交流合作实现突破。深化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泰国等9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成立甘南州首个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加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等10个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先后引进14名外籍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其中2名外教获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
坚持内涵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四十年来,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升示范课程建设水平,培育高质量教学成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届次化教学竞赛,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了教学水平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和甘肃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紧扣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完成课程设置方案修订和教学大纲编写工作,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专业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堂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多项思政课题获省级奖励,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省级重点马院培育单位。扎实推进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职业技能训练“双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完善实习实训模式,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日趋完善。深化考试综合改革,促进教风学风转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四十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加强校地联动、搭建校园平台、拓展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持续加大“双创”师资培训力度,组建“双创”团队,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级“双创”竞赛,荣获“互联网+”“双创”大赛、优秀创业导师奖、精准扶贫奖、赋能文旅奖等多项国家、省级奖项。近千名毕业生考取“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累计培养5万余名毕业学生工作在甘肃及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基层党政机关一线,近4000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地区服务。
四十年来,学校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现有教职工886人,其中专任教师698人,正高职称141人,副高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的59%;取得博士学位227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77%。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陇原青年英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以及“高校图书馆榜样馆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等近百人次。
坚持以文化人
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四十年来,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强化红色文化育人。与赣南师范大学等6所长征沿线高校联合开展“学党史·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发挥学校“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甘肃省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牵头单位”的引领作用,挖掘利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四幕原创教学歌剧《红色卓尼》获“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三等奖,舞蹈作品《红色家园》荣获第四届甘肃舞蹈“飞天奖”。通过开展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公寓文化节、科技文化节、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及座谈会、民族风采日、“民族团结·爱国爱校”“道中华杯”主题演讲比赛、师生书画展、师生诗文诵读大赛、党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丰富活动载体,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学校代表甘肃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艺术工作坊”、艺术教学案例和艺术作品三项一等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比赛中获高教主赛道金奖。学校足球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甘肃赛区冠军和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学校积极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形成了“两区、一带、三轴线、四景区”的校园建设布局,先后建成“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大型民族团结浮雕景观墙、民族团结园区、民族风格亭台,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站在新的起点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教师教育、区域文化和高原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民族师范大学。
(丁一清 白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