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基于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的思考(二)
尚伟伟
欢迎扫码了解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专题

    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中国教育报联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委会面向全国征集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活动共征集到800多个案例,其中有不少关注“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主题。

    总体来看,所征集的典型案例地域范围广、区域特色鲜明、政治站位高、实践创新多。案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展现了教育行政部门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先行先试,抓重点难点、补弱项短板的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具有较好的推广借鉴价值。

    推进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协同提升,优先构建高质量服务体系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紧接着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政府主责、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等部署要求,为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区域教育准确把握抓落实的方法机制,突出实干,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

    坚持优先发展,政府主导高站位部署推进。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成立书记、市长双组长高规格推进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常务会研究教育工作,教育局、发改局、财政局等各部门整体联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甘肃省定西市系统化部署、清单式管理、常态化指导相结合,着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推进供给方式多元化,提升资源配置治理能力。在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普惠性、均等化的基础上,创新建设模式,山东省寿光市创新确立“社会投资、政府租赁、公办管理”的学校建设模式,所建学校产权归投资建设方所有,减免相关收费,带动本地企业投资19.86亿元,保障5所学校顺利开工建设。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山东省荣成市等则设立教育专项基金,凝聚社会办学力量。

    可见,区域教育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政府责任,围绕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工作方法等进行综合性部署,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经费投入、资源保障、督导评估上加大力度,不断推进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协同提升,优先保障高质量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聚焦关键领域开展重大行动,深入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2024年1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等工作要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各区域教育部门先行先试,围绕标准升级、办学模式创新、缩小群体差异、教师队伍建设、“双减”政策落地、数字赋能等方面开展了多措并举的改革行动,深入推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标准升级,实施强校提质行动。如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大手笔勾画、大投入保障、大格局运作,全面升级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累计投资16.6亿元,彻底消除辖区内超大班额、大班额。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在布局上求“优”、在扩容上求“精”、在设施上求“全”,高标准优化学校布局。

    创新办学模式,打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如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全面提质升级,推进大学区管理、老牌学校振兴、委托制发展、九年一贯对口式联盟、城乡结对一体化等项目融合发展,实施“六模联动”改革工程。江西省九江经开区、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等多地优化集团办学模式,推动形成协同发展新态势。

    保障群体公平,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如重庆市南岸区成立康复专业委员会,启动市、区两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管理和资源云平台建设,开展集团巡回指导,推进融合教育,确保特需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宁波市北仑区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建设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制度,建设“卫星班”,实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就学率达100%。

    齐抓师德师能,打造德高业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的案例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如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坚持师德领航,开设市级领导上思政课、校级行政上培训课“两个课堂”,定期组织教师宣誓、师德承诺等活动,隆重举办“礼赞教师”等表彰评选活动,支持教师参政议政,让教师更有使命感。有的案例着力健全管理机制和培训培养机制,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如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深化“区管校聘”工作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搭建教学技能大赛、作业设计优秀案例、微课、班主任技能等“大比武”平台,从师德师风、专业发展上全方位打造德高业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统筹推进和丰富拓展其他服务,建设系统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是系统化工程,涵盖教育发展的不同领域,建设面向所有学生的其他公共教育服务子系统至关重要。纵观典型案例,心理健康服务、拓展社会资源协同育人成为新时期统筹推进系统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早识别早干预。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实施心育“安心”工程,健全预防、预警、干预、转介“四级网络”,落实学生心理教育、心理筛查、干预疏导、转介治疗的闭环工作机制,探索“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整体推进模式,实施家校共育“聚心”工程。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编印覆盖全学段的心理健康精品课例集,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分层分类的“红橙黄”三色心理档案管理机制,2023年严重及危机问题学生占比较2022年下降3.36个百分点。

    拓展社会资源,丰富公共文体服务。南京市雨花台区依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以“雨花英烈精神”为引领,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陶行知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等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强化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地参观—沉浸观演—深入研学”的新型红色艺术教育课堂。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等有效将社会资源创新转化为特色课程,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