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高等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杨韡韡 张疆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它的发展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瞩目成就,面对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我们仍需持续深化人才培育战略。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

    构筑人才生态,激发创新原动力,畅通产学研融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循环体系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应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应携手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速知识、技术和创新的流动。首先,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使其成为连接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桥梁和纽带。该平台将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推动项目合作和技术转移,为人才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其次,应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实现高校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这些研发中心将成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再次,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器和加速器,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支持。此外,还应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合力育人的新机制。高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应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同时,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确保他们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重塑学科架构,激活人才培养新引擎,引领科技前沿。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回应,重塑学科架构,激活人才培养新引擎,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进程。这不仅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变迁的必然选择,还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紧跟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前沿学科,为学生建构先进、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以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综合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构建模块化、灵活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跨学科的课程组合,以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高校要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和实验室,校企共商专业规划课程开发,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再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实验室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要积极打造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器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此外,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元化的国际项目。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资源,培养其国际化视野,提高其全球竞争力。

    汇聚顶尖人才,锻造战略科技力量,筑梦科技强国。

    顶尖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要培育一批拥有战略眼光、一流科研实力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引领科技前沿,驱动产业变革。首先,要制定长远且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规划,明确顶尖人才的培养目标,确保教育资源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其次,要建立严格公正的选拔机制,吸引并挖掘具有卓越潜质的青年才俊,引导他们投身于科研和工程领域。再次,还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人才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持续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热情。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等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更新工程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和认证项目,确保工程师具备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资质。此外,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鼓励工程师持续学习最新的工程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人才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知识、技术、人才是宝贵的生产要素,要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必须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确保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的贡献,能够得到公平且合理的回报。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公正的要素贡献评价体系,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评估,精准地衡量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其次,须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各要素的分配比例,确保分配机制能够始终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再次,在激励政策方面,应实施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激励方案。此外,还应积极培育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优化和完善分配机制,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突破,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智力基础。

    营造宽容失败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潜力,培育创新精神。

    为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全社会需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激发各类人才勇于探索、不惧失败,在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首先,要扭转改变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塑造并推广宽容失败的文化,这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土壤。它不仅可以保护创新者的勇气,还可以激发社会创新潜能。其次,要深化教育系统改革,将创新和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通过研讨会、工作坊和在线课程等形式进行持续创新教育,持续提供与创新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再次,要为创新者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创新者应对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对创新给予表彰和奖励,即便项目未能成功,也应对团队的努力和创新精神给予认可和鼓励。鼓励创新人才和团队从每一次尝试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杨韡韡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疆系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主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