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守正创新巩固文化主体性
胡伯项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内雕刻甲骨文的立柱视觉中国 供图

■理论特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文化主体性”重大论断的提出,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理论升华。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坚持、巩固和发展文化主体性能够增强一个国家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能够增强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新时代完成中华文化连续性的历史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其中的重要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的定力、民族的血统,关乎国本、国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智慧和价值追求。文化面向日常生活,其核心是价值观。文化、文明在新时代语境中格外地彰显出来,有着深邃的历史原因,这是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大趋势所要求和决定的,也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大趋势所要求和决定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明形态上具有普遍意义,是对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新开拓。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而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文化能够赋予国家开拓创造的根基,赋予人民创新发展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文化主体性是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坚持和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扎根生存的地域,都有自己的非凡创造和鲜明的族群性,都有自己的客观文化特质和价值立场,从而造就文化和文明丰富多彩的样态。在文明的多样性中保持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文化特质,保持自己的品格和品性,巩固和彰显文化主体性,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关乎文化活力的激发和增强。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文化性质和特定的时空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全面揭示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生动勾勒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好样态、发展风貌,强调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在一定意义上说,强调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点。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和自觉。依靠文化主体性,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有力地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主体性、文化形态和文化使命等方面的全新视域。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两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乎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共同创造悠久灿烂文化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两个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文化主体性固本开新,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遇,是两个文化生命体之间的相遇和结合。“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文化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在理论创新上,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是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反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体现深邃的历史洞见、宏阔的现实智慧和清晰的时代走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以后,我们在新征程上有了引领时代的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了国家认同的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有了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更为鲜明的文化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就形成而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晶,反映文化工作从正本清源到守正创新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就体系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就地位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把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性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巩固文化主体性不是故步自封、封闭僵化,而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既是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推进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也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促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始终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结合,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提炼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1003]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