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高校影视创作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赖宇 王悠菡子

    艺术的本质是意识的表达,它反映了创作者的文艺观念和价值取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高校影视创作课程的思政路径,是专业技能培养与创作观念引领融合的过程,对提升影视人才培养质量、繁荣我国文艺事业、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有着深远意义。

    新时代文艺创作与高校思政教育在内生动力上统一协调,存在相似的逻辑关联,其本质皆是启迪思想、陶冶人心,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影视创作课程包含微电影、纪录片、专题片等视听作品创作,涵盖选题构思、文本撰写、影像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多个培养环节,创作题材广泛,艺术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思想性。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将影视创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途径,在创作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引领的同频共振,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学院注重影视创作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作观作为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主张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大学生受限于年龄、生活阅历,对影视创作的认知时常停留于个体表达,缺乏对社会的考察和对现实的关注,因此在课程赏析环节,教师从思政角度带领学生把握影视艺术的创作导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作品,让学生了解“四史”,思考探讨影视创作和历史表达的关系;通过分析现实题材电影的主题表达,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关注社会发展、人民需求,使其理解任何文艺创作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只有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才能塑造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影视文艺作品。

    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养分

    学院强调影视创作课程中坚定文化自信的选题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思政创作带来了不竭的艺术题材与文化养料。学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为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指明方向。教师在选题策划中,将中华优秀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历史经典、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作为创作题材,指引学生在剧本创作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思中找寻当代启示,在纪录片创作时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创作需求的内生动力下主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文化要义。鼓励学生在调研和拍摄阶段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在历史遗迹、田间地头开展考察,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将课堂空间延伸至社会空间。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史增信,感受社会变迁,提升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

    坚持守正创新,开拓文艺表达新境界

    学院影视创作课程在坚守传统价值与文化根基的同时,也勇于探索创新艺术手法。广大师生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代影视创作如何守正和创新?学院教师在创作中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传统叙事,尝试新的创作理念,从社会现实、人性探索等角度切入,以新颖的视角展现社会现象和人性光辉。在创作手法上,通过改编、翻拍等方式,以古颂今。在主题表现上,将历史名人的成长、英模人物的事迹与当代青年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作符合当今时代背景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探寻青春意义,形成情感共鸣,传递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目前,学院在课程建设、学科竞赛、学生就业方面成效显著。未来,学院还将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艺术人才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艺术创作的目标,围绕创作实践,将学生的创作观培养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相融合。积极拓展课堂空间,在专业技能上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创作方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

    (赖宇 王悠菡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6/12/11/ZGJYB20240612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