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乡村“微学校”的别样精彩
本报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王强东

    “没错,就是这所学校,跟报道里的图片一模一样。”一路导航,河南登封市石道乡中心学校校长刘辉一行几人,从嵩山脚下出发,跨过黄河,终于来到了位于河南济源示范区梨林镇的梨林小学,见到了梨林小学校长段济宁。

    “我是来向您取经的!”一直在思考村小如何发展的刘辉,对济源这所依靠田园教育“走红”的乡村“微学校”充满了好奇,“我就想亲眼看看,你们学校发展这么好,密码是啥?”

    5亩地,72名学生,连校长算上总共6位教师。被树林和麦田包围的梨林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微学校”,2014年由成建制小学变成教学点时,学生更少,只有一、二年级的40多个孩子。

    面对校园荒败、资源匮乏的发展困境,作为校长的段济宁,甚至一度有些迷茫,“先从改善校园环境、开展劳动教育开始吧”。

    废旧轮胎做成了盆景、搜集农具旧物建成了农耕展览馆、闲置土地变身百草园……10年来,该校结合实际,从最开始的栽花种树到建设“田园基地”,从开发“田园课程”到打造“田园教育”,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2021年,该校“田园教育”的生动实践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学校也成为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

    校园环境改善了,学生回流了,老师干劲儿也更足了。“家门口有好学校,谁还愿意舍近求远?”采访中,学生家长杨丹的一句话,代表了所有家长的心声。

    梨林小学的“突围”在济源不是个案。“我们济源三面环山,除城区外,有一半的乡镇地处山区,小规模学校更是普遍。这些学校虽然小,但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济源示范区教体局基教科科长杨建东介绍。

    “盆景”虽小,也有别样的精彩。距济源市区50多公里远的大峪镇偏看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九年一贯制”听起来应该是所大学校,但初中学生只有90人,小学更少,只有77人。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深山区的“微学校”,却是教育部公布的第四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学校26名教师都是本科毕业,还有3名研究生,其中35岁以下的占到85%。”校长崔改名补充道。

    “这也得益于教体局对我们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新进教师优先保障乡村,补充了教师;加强培养培训,依托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等载体,提升了教师;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建好周转房等,留住了教师。”大峪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王伟说。

    济源示范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工委书记程盛介绍,济源示范区根据乡村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优化布局,加强资源合理配置,在保障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在全区16个乡镇共保留了32所小规模学校,并通过文化引领、丰富载体、凝练特色等多项举措,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从困境中突围。

    “乡村小规模学校,首先应立足乡村办教育。”程盛说。为此,该区指导各乡镇小规模学校结合当地文化和学校实际,整合校园资源、融入乡土元素,凝练办学思想,深化课程改革,找到适宜路径,寻求发展突破。

    如今,在济源,乡村小规模学校实现了由弱小到强壮、由微小到优美的嬗变。4所学校入选河南省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1所学校入选教育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4所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教育示范校。近几年来,有数百名学生从城市回流乡村,仅王屋镇愚公学校就有148名家住城区的学生就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