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弘扬教育家精神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姜治莹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笔谈

    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教育情怀、深邃的教育智慧。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再到寄语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聚焦精神领航,着力坚定广大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安身立命之基、教育报国之本,是教师首要的政治标准。吉林大学坚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重要指示精神,矢志讲好黄大年故事、弘扬黄大年精神、传承黄大年事业。学校组建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建设黄大年纪念馆,成立黄大年试验班,共建黄大年育人基地,设立黄大年教育基金,建成黄大年纪念碑,塑立黄大年雕像,建设黄大年科研楼,创作黄大年系列文艺作品,开展纪念黄大年主题活动,举办“我的中国心”吉大人科研报国故事分享会,全方位学习、宣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于润物无声中坚定广大教师爱国报国的理想信念,激发广大教师融入民族复兴、助力强国建设的满腔热忱。

    聚焦师德涵养,着力塑造广大教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吉林大学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制定师德考核实施办法,落实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立好风向标、用好指挥棒。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定期为新入职党员教师讲授专题党课,与青年教师开展座谈交流。开展“师德标兵”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以师德先进榜样引领教师成长。组织开展新聘教师入职宣誓,在教师节组织教师诵读《吉林大学教师赋》,坚定初心、明确使命。

    聚焦敬业素养,着力培育广大教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学识积累和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吉林大学坚持将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以打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重要抓手,引导教师回归初心、聚焦主业、潜心教学、矢志育人。召开高水平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推进会、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校领导包保对接、全程参与、强化指导。出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五年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责任机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团队的政策支持,确保团队建设高质量推进。目前,学校4支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8支团队入选省级团队,并自主建设13支校级团队,着力构建分类支持、衔接有序、科学合理的培育机制。

    聚焦教育实效,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启智,更要润心。吉林大学不断提升教师的育人本领和教学方式,构建以教师“立德为师”、管理人员“明德任责”、专业技术人员“厚德强技”为重点的各系列覆盖、分层化实施的培训体系。采取教学午餐会、工作坊、专题报告会和研讨会等形式,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训结合,构建了三级教师教学竞赛体系,推动教师在比赛中夯实教学基本功。涌现出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孙正聿等一大批教学名师。

    聚焦价值追求,着力厚植广大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吉林大学始终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把真情、真心、真爱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出品纪录片《吉大教师》,创设精品栏目《青年师说》,出版《道不远人》《浪花的足迹》《精神的回响》系列文集和书籍,打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原创话剧《先生向北》等一批文艺作品,以学校“北上”先驱听党指挥、为国担当,扎根东北、兴教育才的家国情怀,以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等以身许国、投身教育的使命担当,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悉心从教、精心育人、用心治学。

    聚焦格局视野,着力树立广大教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广大教师只有胸怀世界,放眼未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培养出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深厚家国情怀的人才。吉林大学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全球视野和博大胸襟,打造了一主五辅的人才引育体系,以“培英工程计划”为重要抓手,重点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外顶尖大学学习交流合作。以“海(境)外人才恳谈会”和“鼎新青年学者论坛”作为海外引才重要渠道,广泛延揽海内外高水平人才。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30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导教师放眼世界、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秉持兼容并蓄的理念,学习和吸收各类先进文化知识,反哺培育时代新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