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北京理工大学:
打造更多接地气有生气的思政“金课”
通讯员 刘晓俏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尔葭(左一)在“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为大一学生上思政课。资料图片
北京理工大学获批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资料图片

    “在矢志奋斗的航天路上,北京理工大学从未缺席。1958年9月9日,新中国第一枚固体燃料二级探空火箭划破长空,书写了北理工人‘拓天之路’的光辉起点,而我们眼前珍贵月壤的背后也有北理工人的创新贡献……”5月24日,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尔葭带领该校明德书院、徐特立学院的大一学生来到“挺起民族的脊梁——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上了一堂情景交融、有滋有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坐落于北京理工大学文博中心内,是国内首个反映人民军工全行业发展历程的展馆。占地2400平方米的展馆内,陈列着100余件珍贵展品、近400幅珍贵图片、40个多媒体展项,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鲜活素材。伴随张尔葭的讲解,科技强国的伟大历程、北理工“矢志强国、坚韧无我”的精神品格与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合,让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有生气。

    如何建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一直思考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后,5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学也召开了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守正创新推动本校思政课建设指方向、厘思路、明举措。

    会议明确提出了“五个一”的总体思路,即:高举一面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聚焦一个根本——培养具有“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品格的领军领导人才;贯穿一条主线——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快一系列创新——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特色优势、资源力量推进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支撑一流目标——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自我驱动、自主卓越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思政教育在一流大学治理中的特殊效能,最大限度汇聚北理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撑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始终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把推动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自2020年起,学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将情景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实践中,打造总体国家安全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示范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代表的一系列“关键首课”“拿手金课”不断涌现,助力广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以更加鲜活多样的手段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搭建完善云数智一体的思政教育平台,建好用好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探索“元宇宙”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等“人工智能+思政”教学新模式,开发“徐特立数字人”德育导师,打造思政课案例库、素材库、教学资源库等,开发一批“红色文物故事”数字作品……数字技术打破了思政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充分满足了师生教与学的诉求,不断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徜徉于人民军工展馆中,托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吊塔、‘两弹一星’功勋铜像、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全都亲眼可见。书本上的道理变得具象有形,中国人的精神更加真实可感。”在5月24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现场课上,学生们有感而发。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入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上好“馆校联动大思政课”,是北理工坚持“开门办思政”,用好社会“大课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学校统筹校内外丰富的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擦亮育人育才底色,在学校文博中心、校史馆、图书馆、国防文化主题广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6个延安革命纪念场馆等建成一批高质量“大思政课”教学平台,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一堂堂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目前,学校有3个文化育人平台入选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下一步,学校将不断发挥在红色育人、强国铸器方面的特色优势,打造具有先进文化底色、北理工特色的思政课体系、思政教育体系,以建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带动学校思政教育全面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