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江西师范大学
“学思践悟”探索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新模式
钟业喜 徐骏峰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江西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并实践了“学思践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新模式。该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以课程化学习积淀知识,以项目化探究激发兴趣,以乡土化实践锻炼能力,以内生化反思提升素养,构成了学思践悟递进式学习阶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全面强化做中学、践中悟,有效提升了生态文明人才培养质量。

生态文明知识“课程化”

通过“学”积淀生态文明知识

    江西师范大学以“生态文明+人才培养”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课程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育人各环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出将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生态文明课程设计理念,根据斯滕豪斯过程模式创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群,将生态文明素养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落实到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中,构建了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文明素养于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提升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理论高度。

    理论课程模块。强化生态文明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建构生态文明知识理论体系。

    实践课程模块。强化专业实践技能,并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方向引领和技术储备。

    综合课程模块。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开设线上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为学生生态文明创新提供前沿理论、技术方法和案例支撑。

生态文明问题“项目化”

通过“思”培养生态文明探究兴趣

    江西师范大学把实践创新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强化项目化教学和朋辈互助,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舞台。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实施“组会制”,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报告形式向指导教师汇报,鼓励学生阶梯式向上发展。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消化吸收、转化运用、创新创造的能力,让大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和创新创造,实现对生态文明认知的升华。

    开展“四个一”行动(任务系统)。引导学生参加1次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参加1次生态文明调查,撰写1篇生态文明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参加1次生态文明学术科技竞赛。

    实施创新研究计划(保障系统)。设立经天纬地开放基金,支持学生组队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项目化研究。

    提供专业指导队伍(指导系统)。由跨学院、多学科专业教师组成,定期指导开展社会实践和开放基金研究,并积极争取更高层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项目。

生态文明基地“乡土化”

通过“践”提升生态文明问题解决能力

    江西师范大学策应生态文明战略,构建乡土实践基地,形成学校、政府部门、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路径。以系统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为指导,在鄱阳湖流域与中小学校(如余干瑞洪中学)、政府部门(如省生态环境部门)、社会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协同共建多样化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社会调查、创新研究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生态文明协同育人的新平台。

    教学类基地。学校在鄱阳湖流域建立了50余个学生实践基地,其中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实践教学基地获评国家大学生野外实践基地。来自清华大学、密歇根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学生参加了生态环境实践调研,其中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联合申报并获批国家教育部门港澳台师生交流计划8项。

    科普类基地。学校与鄱阳湖流域的中小学、社区和自然保护区合作建设了“鄱阳湖江豚自然学校”“双碳科普教育基地”等40余个生态文明服务基地,开展活动300余次。

    研究类基地。学校与江西省有关部门以及中国生态学学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社会组织长期保持项目合作,组建“鄱阳湖流域湿地监测与保护”“鄱阳湖区沙化土地治理”“赣南稀土资源保护与利用”“赣南脐橙种植与生态保护”等10余个跨学科的环保创新研究团队,本专业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等省级及以上赛事奖项17次。

生态文明素养“内生化”

通过“悟”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江西师范大学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刻领悟生态文明创建的内在道理和解决方案。学校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学校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创新创业、志愿公益等实践行动,真正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真正实现“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心中扎下根”的教育目标。

    调查研究中悟。学校结合省政府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积极对接生态文明项目,开展调查研究,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保护江豚行动”成果写入了《关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情况的报告(2018)》。

    创新创业中悟。学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双创”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创新研究团队”获评团中央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生态公益中悟。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生态文明的内在道理和解决方案,增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湿情化益”生态公益项目获评团中央首届全国青少年零碳科技项目比赛先锋项目。

    江西师范大学提出生态文明教育“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新理念,以培养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以创新设计课程群为手段,丰富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新内容;以共建乡土基地为抓手,构建生态文明协同育人新平台;以生态公益项目为牵引,探索生态文明素养内生化新路径,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创造,实现对生态文明认知的升华。

    (钟业喜 徐骏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