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体验·创造:
劳动教育与美育双向奔赴
崔晓娇

    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实践体系当中,美育与劳动教育不是“德智体”的补充和配饰,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这两个维度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育”并举不仅要求“德智体”与“美劳”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呼唤“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双向奔赴。以体验美、创造美为导向的新劳动教育,能够助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形塑“美好劳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的新时代最美劳动者。

    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可见,新质生产力对标劳动、劳动者和劳动形态的质变与升级,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劳动素养与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劳动者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这其中,审美素养不可或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人、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美是创造的直接动力和重要源泉,在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也是生产力。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愈加强烈,提供高质量物质生活和丰盛精神产品的新使命,必然对生产者和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只有“高劳动技能+高审美素养”的“双高型劳动者”,方能胜任未来新质生产劳动的需要。故此,新质生产力呼唤职业教育的转型,期待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双向奔赴。

    在劳动教育中体验崇高美感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美。劳动不仅创造美的成果,而且能够成为愉悦的过程体验。尤其是在超越了农业时代和早期工业化时代的低水平、重复化、生产线式的劳动阶段之后,以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以劳动者自主创造为直接动力的高级劳动,更能够彰显劳动的崇高美感,为劳动者带来价值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深度身心满足。《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具有综合育人价值,“育美”是劳动育人的重要价值体现。与此高度契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认为,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美育具有共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理想和育人追求,蕴含着双向发力、合作育人的巨大潜质和实践空间。

    实际上,很多职业教育专业,本身就是美的创造,如美容美发的设计、美食美器的生产、美景美境的营造,以及以满足消费者高端身心体验为目的的各种第三产业,都需要高端美、高尚美的深度参与。即使那些表面看来与美无关乃至相去甚远的职业,也都蕴含着美的元素和美的要求。近年来,各地职业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美育元素,着力营造具有美感体验的职业教育“金课”。202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将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强化实践,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培养“能工巧匠”。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丰富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美的启迪与引导下放飞想象,陶冶身心,在看似平常的劳动对象元素中寻找关联,寻求突破,为职业素养的提升注入高雅、新奇和自由的体验。

    只有在有机融入美育元素的劳动教育新课程形态中,在师生全身心浸润、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才能全方位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体会为什么“劳动最美丽”,以求美之心热爱劳动、投入劳动、品味劳动,涵养具有美的品质的劳动精神,激发具有美的品质的职业体验。

    以美育激发创造性劳动

    体验的目的是创造,创造是体验的升华与结晶。劳动教育中融入美育元素的初衷,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劳动之美来激发创意灵感,实现创造超越。

    如何在劳动教育中贯穿美育原则,从而让学生和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全过程、全身心地体验到崇高美感,最终培养创造性劳动的热情与能力?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劳动系列课程改革中的一道必答题。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在劳动教育中明确美育的目标向度,将追求美、体验美、创造美作为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整合劳动教育资源,特别是在素养教育导向下,着力深挖中华传统,放眼世界先进,紧跟时代前沿,彰显地域特色,在劳动教育领域集聚更多的、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释放美育与劳动教育功能聚变的强大效应,让富含美育元素的劳动课程成为孕育劳动审美素养的源头活水;按照美育目标,营造美的技艺教学环境与劳动习得氛围,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对美的劳动教育场景感同身受;创新劳动教育媒介与方法,通过优化教学环节、激发主体参与和数字媒介赋能等手段,以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变革撬动“美的发生”;还要改革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将美感获得作为劳动教育增值评价、过程评价和个性评价新实践的抓手,将科学划分的美的标准作为审视劳动学习成果的硬指标和加分项,以美的评价激励机制创设未来美好劳动的场景,促进劳动的未来创造和创造性的未来劳动。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教育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