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扫码了解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专题 |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全国56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从全面普及到基本均衡发展,再到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如何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此次成功通过国家验收的地区到底有哪些“秘籍”?区域周刊特邀请“上榜”地区来与大家分享经验。本期,请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和山东省昌邑市交出的“答卷”。
——编者
杭州市上城区
从中心破势“金靴”跑出优质
章燕
区域简况
“一枕钱塘江,怀拥西湖月。”2021年杭州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原上城、原江干合并成为新的上城区。从最新地图看,上城区如同一只金靴子,既揽西湖入怀,又有钱塘江岸线镶边,以奔跑的姿态奋力向前。近年来,上城不断交出“优质均衡”的高分答卷、擦亮“美好教育”的金色品牌。
作为美好教育示范区,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在优质均衡的答卷上坚定落笔:要看得见均衡、守得住优质、找得准品牌。
上城历经两区合并,体量迅速扩增,给区域转型发展带来困扰。加之人口流入、政策放开等影响,中心城区发展受限,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先天不足”成为制约“融合新生”的现实因素。转型需“凤凰涅槃”。
看得见均衡,教育空间可触可延
均衡要见效,首先要创建充足的教育空间,保障资源均衡。中心城区校园活动空间从哪儿来?螺蛳壳里做道场。上城从内部、外部、长远三个层面保证资源流动有鲜活力。
从学校内部入手,打造“功能复合型”校园活动空间。上城坚持一校一品、百花齐放,借力区内各部门力量,提前介入,“一校一案”制定老校区改造提升方案,提升校园品质,重构“街道—校园—公园”三者之间共生关系。作为九年一贯制老城区学校的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因受限于建设年代,教学楼无法进行扩建,学校结合丰富的体育特色拓展课程,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可利用的一切场地,通过改造、改建等方式,将教学楼的上人屋面和露台场地建成射箭馆和屋顶高尔夫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将空置的活动室改建成学生棋类活动教室,有效增加了2000余平方米的学生活动空间。
向外拓展吸纳资源,通过外借适配场地,打造“磁吸式·创边界”校园生长工程。同时,上城区还全面实施“体育惠民”工程,以建设一批便民、惠民的体育场馆为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体育场地与学校共建共享工作。杭州第十中学是浙江省连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所中学,因地处市中心,学生连年爆满。学校近年充分挖掘周边可用资源,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的国有资产房屋,供学校办学使用。学校还先后与小营社区等地签订租赁协议,打造“嵌入式体育场地”,保障学生户外活动需求。据统计,上城区共计统筹区域40万平方米国有闲置资产供学校匹配,目前共享约9.4万余平方米,惠及41个校区。
着眼长远发展,融合推进未来社区创建与老旧小区改造,切实“圈”出学生、家长看得见的幸福,积极探索校社联动的教育共富新路径。濮家小学的孩子们在2023年经历的最特别的一件事就是:他们的活动场地延伸到了社区里的幸福邻里坊。学校所处的濮家社区通过推倒重建党群服务中心,以“社区出场地、学校出资源”的模式,探索出“街—社—校—坊”联动路径,打造便捷就学、快乐成长的幸福共同体,孩子们每周都会来到社区开展各类活动。目前学校利用毗邻的幸福邻里坊拓展空间,每周进行社团教学40余节次,服务学生1500余人次。
守得住优质,师资辐射可视可知
“名师荟萃”是上城教育核心竞争力。为坚守这一份优质,上城区一直在奋斗。
被评为2023年浙江省师德楷模的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教师金灵娟,从教25年,却有着24年班主任工作经验,且连续15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她用温暖的教育情怀和坚韧的教育执着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在上城这片教育热土上,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师德先进典型,“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敬业成人、精业成才”,是上城教师精神的高度凝练。
守什么?优质队伍必定要守初心,以德为先守住“定力”。上城区树立师德师风标杆楷模,以清廉教育培养美好教师,始终追求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如何守?教师发展必定要铸匠心,薪火相传强化“动力”。在上城,时常可见一批理念新锐、敢于探索的教师在各专业领域发光发亮,老中青三代有机衔接、各学科分布均衡,这就是区域全面升级迭代的“五阶段·五梯队·多维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结下的硕果。
谁来守?育人工作必定要秉臻心,交流协作激发“活力”。借助名师工作坊、特级教师工作站等平台,上城区鼓励优秀教师向重点区域、薄弱学校流动,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骨干教师向新建校、新区块流动,稳步推进人才合理布局。“组团式支教帮扶、教育共同体建设、互联网+教育”等多种协作方式,深刻体现了上城教师的主动作为和敢于担当。
找得准品牌,美好教育可感可及
优质均衡在上城能够具象化为美好教育,细节里有乾坤。
“双减”之后,学生“周末去哪儿”成为家长的心头难题。上城区主动出击,全面调研百姓需求,优化整合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等校外资源,创新打造了“淘活动”平台。目前,平台入驻场馆388家,开展“小吊梨汤杯杯暖 雷锋精神代代传”“‘纽扣’画节气 传承好非遗”等“淘活动”3368场,服务学生8.4万人次。学生在“淘玩”活动中淘得学习、淘得开心。
上城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贯通基地、课程、线路,形成网图:成立了区“青少年成长关护共同体”,组织“走读新上城”“德寿宫的前世今生”等主题行走活动,实现学生在“行中学”。截至目前,已打造行走基地256个、行走路线79条、校内外“15分钟泛在阅读空间”34个,覆盖线下学习点718个,开设课程超2500门,100%覆盖全区中小学生。
从个性发展,到共性认同,再到成人成才,“美好教育”的品牌在持续擦亮。区域统筹区公安局、街道等八方资源,成立“护校安园”工作小组207个,有效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效能;着力开发“觅天使”数字化平台,对高风险学生进行预警,实现学生极端危机事件处置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上城区在变革中育新机,在发展中开新局。下一步,上城区还将以幸福校园、幸福童年、幸福人生为目标,打造“幸福成长圈”家校政社协同育人行动:培育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立上城“1+1”教师双证队伍,打造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实验校(园),选树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示范社区,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家校政社“幸福成长圈”品牌等。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委书记)
深圳市福田区
均衡大手笔 优质惠“福娃”
王巍
区域简况
福田区是深圳市的行政、金融、文化、商务、国际交往五大中心。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16所(独立校区),在校学生17万余人。作为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福田区坚持把“最好的地块、最优的资源、最大的投入”用在教育上,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和使命担当,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福田区作为深圳市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大,以全市4%的土地面积提供了全市10%的基础教育学位。2017年以来,针对学位紧缺、校园面积不足、教育资源集中等问题,福田区秉持“格局制胜、创新制胜、品质制胜、实干制胜”的理念,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全力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夯基础,以更高站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福田区委、区政府以更高站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最好的地块、最优的资源、最大笔的资金”用在教育上——
全面统筹推进创建工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攻坚专班,由区长任组长,全区28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全面构建协同推进、专班攻坚、责任包干、定期会商、结果反馈、挂牌督导等六大工作机制,形成了创建工作“全区一盘棋”共同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区财政优先投入教育,视教育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逐年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切实保障财政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确保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开支居全市前列,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全力保障优质学位供给。创新建立“六三一”学位供需协调机制,综合研判未来六年人口规模结构数据,提前三年规划学位供给,提前一年保障学位落实。首创学位供给“双十工程”,短期快速新建十所高科技预制学校,中长期谋划新建十所高规格永久学校,构建短期增量与长期提质有机结合的学位供给体系。
创优质,以更实举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福田区重点从“五育”并举、课程改革、教师发展、数字化、质量监测等方面蓄力赋能,前瞻性谋划教育变革思路,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正心”工程,创新开展思政“5个100”等活动,培养“四个自信”福田好少年;实施“强心”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开展含36类体育项目的校园体育联赛,打造“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颁奖”校园体育新样态;实施“安心”工程,健全预防、预警、干预、转介“四级网络”;实施“聚心”工程,探索“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整体推进新模式;实施“匠心”工程,建设56个音乐和48个美术特色品牌项目,开发七大类36门劳动课程。
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构筑课堂教学主阵地。从2023年起,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设立首批20所“领航学校”,探索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优质课程供给模式,推进品牌课程和课程资源库建设,建立课后服务、假期研学课程体系,使品牌课程、优质课程资源惠及所有福田学子。
开展“大先生”培养计划,打造高质量人才梯队。实施“启航工程”“续航工程”等七大工程,遴选首批113名未来教育家型校长、副校长和后备干部,开展155名领军教师、示范型骨干和教坛新秀培养对象以及2000名新教师等系列研修学习,打造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开展数字化赋能教育,激发未来发展动力。与35家高科技企业合作共建17个STEM教育基地,在40所学校布局创新实验室。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开展“全息未来教育云+端”项目研究,先后召开8场“全息未来教育云+端”项目观摩研讨课活动。13所学校成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校。
开展“幸福教育”质量监测,构建“督研协同”运行机制。开展区域“教育幸福感指数”测评,以系统测评指标为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新指引,测试覆盖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万余名学生。
促均衡,以更优战略推进区域教育缩小差距
福田区聚焦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实施“名校+”战略,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引入全国名校、市属名校、高等院校等优质资源,成立7个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通过优化集团化内部治理、创新集团化办学机制、激发集团化办学活力等举措,形成“1+1>2”的强大办学合力,带动薄弱学校优质发展。
实施“联盟+”战略,整体提升城中村学校水平。创建“城中村品牌学校联盟”,运用“教育共同体”模式,从改革模式、建校品牌、资源配置、教育服务等4个维度,整体提升城中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编制了《城中村学校提升实施规范》,作为深圳市地方标准发布。
实施“大学区”战略,全面优化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试行大学区招生试点改革,现有试点学区化招生的片区9个,辐射校区27个。学区联盟建立“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五育共融、文化共建”协作机制,实现辖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有效遏制因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所引发的“择校热”。
(作者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山东省昌邑市
力补短板 城乡共进
陆振伟
区域简况
山东省昌邑市是由潍坊市代管的县级市,是著名的“丝绸之乡”“苗木之乡”“溴·盐之乡”“华侨之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9处、在校生4.8万人。近年来,昌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探索“1234”教育工作法,全力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昌邑模式”。
作为潍坊市唯一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昌邑市聚焦薄弱环节,点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穴位”,实施强化投入改善教学软硬件、加快体制改革和政策倾斜、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城乡全覆盖等举措,有效破解了乡村学校招不来学生、留不住老师、城镇挤乡村弱的教育困境,真正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城乡统筹 筑牢优质均衡教育“硬支撑”
自2018年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以来,昌邑市每年将这项工作列入市委全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年度督查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市委领导、政府负责、教育部门牵头、镇街区和其他部门参与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机制,创新实施党政一把手抓教育、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党政联席会议、党委政府教育述职“四项制度”;严格落实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师资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六个优先”;实施“市直学校所需资金全部由市财政承担,镇街区学校按照市财政奖补40%、镇街区负担60%”的教育投入奖补政策,举全市之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
作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昌邑市以“督发展、督改革、督稳定、督重大决策落实”为主要督导评价内容,作为考核镇街区政府履行教育发展职责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的落实和发展。将所有学校划分为6个责任区,组织33名责任督学常态化深入学校监督指导,推动落实教育政策、规范办学行为。
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投资5.2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处,新增优质学位5450个,提前完成中小学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昌邑市还启动实施小规模学校提升工程,惠及4000多名农村学生;城乡联动,让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有6所乡村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专递课堂”,同步参与城区优质学校教师的现场教学。同时,昌邑市实施教育信息化“升级改造”工程,目前已配备触控一体机1600余台,百分之百实现“班班通”,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有效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提质增量 提升优质均衡教育“软实力”
与教育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同步进行的,还有城乡教师均衡配置。近些年来,昌邑大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扎根基层、奉献教育、锤炼素质的优秀教师典型,靠的是师资均衡的配置机制、良好的培养体系、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综合发力。
均衡优质师资配置,优化改革增加“动力”。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省属公费师范生选岗等途径,持续补充高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城区优质师资交流轮岗、支教、结对帮扶等手段,以城区优质师资带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该模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昌邑市获评山东省首批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
畅通优质师资渠道,名师培育提升“实力”。线下,借助齐鲁名师工作坊、特级教师工作站,推动县域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成长,让孩子在家门口也能有“名师优教”;线上,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行动”,建设“网上名师工作室”、专递课堂,组建“城区名校+农村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目前已有40余名教师入选国家、省级名师名校长。
完善优质师资管理,尊师爱师激发“活力”。严格落实师德考核前置审核和“一票否决”制度,建立教职工诚信档案,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完善教师工资正常增长、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关爱措施,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双向奔赴”,让更多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培根铸魂 释放优质均衡教育“新动能”
昌邑市用活用好在地资源,以“双减”政策“小切口”撬动品牌育人“大文章”。
铸魂育人,德育为先。昌邑市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根深基厚、特色鲜明的优势,盘活挖掘县域红色文化内涵,开展“渤海走廊·红色班会”、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等红色研学活动100余场,建设潍坊市级思政教学实践基地4处。
为解决学生放学早、家长接送难的问题,昌邑市在潍坊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开设特色服务课程700余门,5万余名学生受益。在此基础上,昌邑市打造课后服务2.0版本,按照“自愿参与、公益普惠、共建共享、公开透明”原则,实施全域小学假期托管服务,开放活动场所近百个,实现了惠民服务从课堂到课后再到假期的“三级跳”。
(作者系山东省昌邑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