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科技学院全力打造系列通识教育育人产品,面向学生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坚持深耕通识教育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应校情、学情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在顶层设计上,学校率先将通识教育的概念纳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多样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学校将课程、特色活动、精品赛事紧密相连,实现了全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了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围墙。
健全机制体系
明确战略定位
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学校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统筹通识教学部、电影评论中心、蓬莱科幻学院、剧本杀学院、创意写作学院、远景学院6个实体化二级教学单位,保障学校通识教育系统的运行,全面推进通识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通识教育产品在保持、发展各自特色的同时,强化融通与联合,从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意创造、提升学生故事性思维、丰富学生审美认知等方面协同发力,使得通识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从单一侧翼走向多翼共同育人。
二是将通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作为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模块”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商科教育、专业教育、全员书院制和国内领先的特色模块教育高效配合,统一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通识课程占本科生培养方案的18个学分,高比重的学分修读要求,有效提高与保障了校内的通识教育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确保经费支持与师生比。学校每年投入运行经费高达数百万元,应用于通识教育教师梯队赋能培训、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赛事开展等。现有通识教育专职教师110名,本科层次通识教育师生比为1∶40,专科为1∶45,专升本为1∶48。
强化课堂延伸
创办全国赛事
一是在学校范围内,在“第一课堂”实现“人人修通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A、B两类活动,重视“第一课堂”内容的延伸。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学生专业背景等组织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辩论课、游学性质的历史课、研讨形式的哲学课、剧目表演类的艺术课等。这些“第二课堂”活动秉承服务“第一课堂”的原则,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内化为能力和素养。
二是学校创办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泰山·中国大学生中文创意诗歌大赛等全国高品质通识赛事,辐射全国高校。学生在组织、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涉猎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认知、沟通与表达等关键能力。
丰富通识课程内容
转化育人成果
一是学校形成了多样化课程单元,逐步建成“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科技进步与经济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交流表达与理性评价、社会变迁与文明对话、道德承担与价值塑造”六大板块课程体系。开设有“科幻与想象力”“生活中的经济学”“从小说到电影”“创意写作”“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等近30门通识类课程,还开设有一定比例的通识任选课程。通过修读,使学生认识人文传统的嬗变,打开文明比较领域的视野,把握社会发展与经济、科技的交叉要点,提升艺术审美情操与艺术创作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标准。
二是高度重视育人成果的转化。近几年,学校通识教育获批教育部门、山东省课题30余项,课题经费超60万元。作为首批山东省通识教育联盟高校成员、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学校积极参加各类通识教育活动,在国内不同研讨会议上分享通识课程建设、书院制运行、“第二课堂”建设等经验成果近20次。此外,学校还结合本土地域文化特色,开设“泰山石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类通识课程,利用非遗进校园、非遗体验、田野调查、文化研学等形式,每年带动超过3000人次参与传习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泰山文化、参与非遗传承的基础上感知文化的多样性魅力,培养具备广博文化视野的“校园非遗手艺人”87名。
利用书院平台
丰富教育载体
学校全面推进书院制改革工作,建成五汶书院、九河书院、瞻岩书院、东岳书院、汶阳书院、海右书院、育英书院、敢当书院8个社区文化式书院和1个文理学院式书院——新言书院。通识教育依托书院平台,有效推进教学实践、课外活动等环节。根据书院内涵与通识课程的相关性,每门通识课程均建设有自己的书院阵地,师生可在其对应的书院授课讲学、开展活动。以上举措将通识课堂从教室中解放出来,让通识教育育人产品更加完整丰富,从根本上提高了通识教育的育人质量和交付价值。
(刘会 崔淑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