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深圳理工大学正式获批——
“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哪里
本报记者 梁丹

    日前,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置深圳理工大学,并指出该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建校规划提出至今,深理工已经走过6个年头,并将在今年完成首次本科招生。作为一所新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理工有着怎样的特色,又“新”在哪儿?

    学科布局新——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大学

    在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的深圳理工大学校园,记者发现,作为一所冠有“理工”二字的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却没有传统理工大学常见的理学院、工学院,甚至从名称来看,已有的学院也都很特别:算力微电子学院、合成生物学院……

    面对记者的疑惑,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樊建平表示,正如这些具有“复合”特点的“非传统”学院所体现的那样,深理工希望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突出交叉融合应对挑战,“这正是今天我们为何要创办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初衷之一”。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化后期转移到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如何面向未来办新型研究型大学?

    “学科交叉建专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大学”是深理工给出的探索路径。

    樊建平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过去十几年,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新型科研机构的代表,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开展横向项目近1200项,与产业合作金额超15亿元,累计孵化企业近2000家。

    作为一所依托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人力和科研、产业等资源筹备起来的大学,樊建平认为,深理工“天生”就带着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基因。

    “从体量和规模上看,深理工是小而精,不是大且全。我们办学院不是简单地只有学院,背后还有依托的研究所和研究平台,我们将为本科生及早参与科学研究提供机会,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规模,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樊建平说。

    培养模式新——

    “三院一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的科研经历和科研兴趣是在深理工开启的。”大三那年,河北大学2020级本科生宋骏腾入选河北大学与深理工联合培养项目。在科研导师、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副研究员许宜诚的带领下,宋骏腾深度参与了课题组项目,并以第三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发表论文。如今,这个原本对科研没有想法、不知道未来要做些什么的青年,考上了许宜诚的研究生,“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我想以此作为我未来要投身的方向”。

    从2018年筹备算起,6年时间里,依托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的联合培养项目,深理工初步探索形成了“三院一体”(学院、研究院、书院)、分轨培养、科教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在深理工校园,依山而建的书院宁静清幽。这里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中心:除了学生宿舍外,书院每层楼还配有通宵自习室、心理辅导室、茶水间等;在书院前的庭院里,学生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深理工筹备办副主任、澳门大学第八任校长赵伟介绍,书院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抓手。

    “在大学校园里,不能只让学生上课,要靠体验紧密的师生、生生交往,丰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赵伟介绍,在深理工,每个本科生在毕业后,会得到课程成绩单和素质成绩单两份成绩单,“只有两份成绩都合格,才能毕业”。

    在书院里生活,在学院里上课,在研究院里做科研。书院之外,赵伟介绍,本科生将在接受两年的通识和专业教育后,在大三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轨道:学术轨、工程轨或创业轨。“我们将根据学生个人兴趣,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管理机制新——

    打造国际化一流师资队伍

    “这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校,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2021年年初,美国左治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潘毅决定全职加入深理工,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创院院长。

    其时,向潘毅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回国任教的高校并不少,甚至有的开出了更优的薪资待遇,但他却选择了深理工。不少人对他“自讨苦吃”的选择并不理解。

    “深理工独特的理念和氛围吸引了我。”潘毅向记者如此解释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担任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17年,樊建平带领研究院科研团队从创院5人成长到近5000人,他对“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有着深刻的体会,“第一是服务,第二才是管理”。

    鼓励干事创业,实施基于实际贡献的薪酬绩效奖励,按照教学、科研、辅导师等不同序列进行差异化评价,为人才发展提供更高的成长天花板;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

    目前,深理工已集聚一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长聘教师有41人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这样一支国际化的一流师资队伍,是我们未来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重要基石。”樊建平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