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科技高中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质
见习记者 郑翅

    李凯悦是北京市八一学校机器人社团学生,毕业后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专业,今年研究生毕业,入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一是一定要想办法找到热爱,二是能够树立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李凯悦对高中的学弟学妹建议说。

    近日,北京市八一学校召开“科技高中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科学素养导向的特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路径探索”议题同研共享。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为“李凯悦们”的创新人才成长之路奠基?科技高中如何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热烈。

    面向人人:

    延长创新人才培养链条

    全国范围内,以科技或科学命名的高中已经有很多,可以说科技高中建设的热潮已然掀起,但热潮背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论坛开始之初,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教育研究室主任占德杰就梳理了科技高中的理论认识。“我们所说的科技高中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师资条件、学生生源等出发,遵循科技人才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基于课程专业分化和科技人才培养需要,在科技方面具有稳定独特的培训风格和教育质量的常规学校。”

    从理论认识延伸开来,占德杰认为,科技高中没有改变基础教育的属性,也没有改变高中教育的定位。“科技高中要着力培养科技创业人才,面对所有的学生,依然可以进行分层分类的教育。”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也对科技高中“面向人人”的特点表示认同:“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营造包容开放的环境,鼓励孩子探索实践,以集团为核心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建立综合协同机制,共同打造优质完整的人才培养全链条。”

    “科技高中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建民认为,科技高中是人才培养的路径和载体,其核心价值追求是培养科技强国战略人才、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新人才。

    面向创新:

    重塑科技高中育人生态

    形成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校生态,要以课程为主要抓手。“海淀区在科技高中建设过程中一直强调特色课程先行,无课程,不特色。”吴颖惠以八一学校举例,八一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及优势聚焦航天科技人才培养,借助高校、企业、航天研究院等多方力量丰富科技高中的课程体系建设。

    对学生而言,什么样的课程有助于提高科学素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唐建东表示:“我们的课程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提出,要高度重视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并指出科学教育实验校旨在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促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打通人才培养链条,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延伸到中小学。”郑永和说。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在具体实践情境中鼓励和促进个体的独特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取向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提高个体创新的内生动力和认知水平。“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要实践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究其根本是营造人才涌现的环境,这需要学校通过必选通识课程保证高水平的基础,并通过自选探究项目完成高质量个性化培养。”八一学校校长沈军说。

    面向未来:

    数智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以创新为主的高科技,因此科技高中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在人工智能时代,以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为核心,数智化赋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冯晓英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卫东看来,阅读和写作对于更新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推进科学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全学科视域下的读写课程重构为抓手,探索一条以读写促进中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李卫东说。

    未来,科技高中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是系统重构。”沈军认为,要把握核心落脚点,探索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客观条件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处理好培养和选拔之间的关系,倡导在培养中选拔,深化学校治理结构的体系性变革。

    八一学校副校长王华蓓也表达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进行系统重构的思考:“应构建由国家、区域和学校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系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