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开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杨贤金
天津大学依托“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大项目、大平台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实践基地。资料图片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为学生讲授思政课。资料图片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要求。对于思政课来说,“守正”就是要牢牢把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性质,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就是要在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调整,使思政课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实现内涵式发展。

立足新时代,加紧构建新体系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思政课是青年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主渠道。高校要增强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政治自觉,加紧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是要讲好“大道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合格的思政课要能够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天津大学高标准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全面系统阐释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定期邀请理论大家为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会,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学理、机理、哲理,引导教师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通过“问题式教学”,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提升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二是要用好“大教材”。科学的理论可以吸引群众,但理论本身也应该主动靠近群众。思政课教学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思政课提供了内容支撑,新时代学生身边切实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思政课最好的案例和教材。天津大学引导师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素材,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精神、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主题组织教学实践,通过植根新时代伟大实践把历史必然说清楚、植根中国大地把自觉自信说清楚,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引发学生共情共鸣,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依托“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等大项目、大平台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成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

    三是要开展“大科研”。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能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因为没有理论研究支撑的思政课是有可能“气虚”的。天津大学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理论研究推动教学突破,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学理性支撑。高质量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天大基地”等研究平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性、学理化的整体研究和重要思想的分领域专题研究。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项理论阐释,引导专家学者和思政课教师通过执笔铸文助推执教铸魂。

把握新要求,不断探索新方式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对象、环境、任务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使思政课更好地融入新时代、适应新特点、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汇聚新动力、开创新局面。天津大学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不断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规律,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

    一是要把握学生新特点。思政课是解疑释惑的课程,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找准学生的兴趣共鸣点、理论困惑点、感情激发点和接受切入点,为青年学生解答好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等问题。天津大学引导干部教师扎实落实“一线规则”,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时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困惑,针对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进行解答。坚持问题导向,让课程内容瞄准理论热点和思想难点,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二是要探索教学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高校要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实效性和吸引力,让思政课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天津大学探索建设思政课“授课小组”,使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联动。联结思政课与专业课,探索“思政课+新工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构建“线下+线上、理论+实践、专业+公益”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样态。例如,将思政课学习内容作为新生思政辩论赛辩题,引导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是要注重融合新技术。当代青年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认可度高、应用度深。高校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天津大学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力量,依托智慧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搭建优质的课程平台,优化教学效果。高质量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

面向新征程,着力锻造新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坚实保障。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确保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一是要提升队伍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要有一支那样的教师队伍。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教师自觉成为信仰和践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好的教师,不仅要能够“授业”“解惑”,更要能够“传道”。高校要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引导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从“亲其师”上升到“信其道”,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植根于心中。

    二是要形成育人合力。思政课教学理论视野宽、内容范围广,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各个方面。高校要努力撬动社会优质人力资源,凝聚各方面育人力量,建设一支种类多样、专兼职结合的“大师资”队伍。天津大学探索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师友计划”、“银发计划”等,加强专业教师与专门队伍工作协同,推动思政工作有机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广泛聘请校内外党政干部、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邀请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基地的讲解员、志愿者走进思政课堂,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实效。

    三是要推动科学评价。思政课最根本的特质是思想性、理论性,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校要发挥好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树立正确导向,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将学生作为“第一成果”,将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作为“第一成效”。要设计科学体系,探索与思政课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天津大学建立和完善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积极促进人才成长发展,涵育更多的“大先生”,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