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 天津市“双高计划”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陈欣然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 本报记者 陈欣然 摄

    编者按:历经5年建设,第一轮“双高计划”进入总结收官阶段。“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建设内涵,秉承“业内都认可、地方离不开、国际可交流”建设标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区域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核心问题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模式,成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从本期起,职教周刊将陆续刊发部分省份“双高计划”建设经验,对过去的5年进行回顾总结。

    本期关注:“双高计划”五年间·天津篇    

    在天津职业大学的“技术创新方法入门”课上,有一个“创新引领创业”的案例令学生们非常自豪,因为它来源于该校解决行业难题的实践。

    2022年,天津职业大学与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共建化工工艺与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瞄准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共性问题——工业含油污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展开技术攻关,开发出一种将污水转化成油脂和清水两种有价值资源的资源化设备,实现了污染零排放。开发的新产品为污水处理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已经申请国家专利7项,授权3项并进行转化,产生经济效益200万元。

    这一案例是天津市高职院校服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5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天津以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深化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领军者和新高地。全市7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勇立潮头,先行先试,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专业布局调整,支撑区域产业发展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和适应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和人才支撑,既是天津市“双高”院校的共识,也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撤销商务日语等17个专业,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16个专业,专业调整幅度达28%……天津职业大学5年来在专业布局方面的调整可谓大刀阔斧。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天津市“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重构七大专业群。实施“增、调、警、退”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精准对接。按照“国家特色—市级重点—校级提升”三个步骤,在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基地五个维度分层次打造七大专业群;发挥“双高”专业群头雁效应,带动大数据技术、智慧商贸、造型艺术创意设计、智能制造、数字传播5个市、校级特色专业群建设,建设在线课程1000余门,新能源专业群牵头建成全国新能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具专业群建成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体制机制改革领先、三全育人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对接高端、技术服务成效显著的“双高”专业群建设新格局。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紧紧围绕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的需要,将原物流管理、汽车运用技术、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交通建设和交通服务六大专业群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交通装备、交通服务、交通建设、交通数字经济等六大专业群,激发专业集群建设新动能。立足服务天津市重点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新增供应链运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两个新专业;依托数字经济产教联合体、全国智能供应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新增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两个五年一贯制专业。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德国独立制表人来校任教,翻译与吸收德国制表匠“双元”教学标准和瑞士、德国制表工具书,将学徒制培养目标升级为培养掌握国际标准的高端制表匠,培养对象从“专科层次一个专业”拓展为对接钟表产业链的“专本两个层次三个专业方向”。

    专业布局的调整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空前活力,也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产业更迭输送了大批基本功扎实、技术技能精湛、了解行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全方位出击,助力行业产业升级

    助力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行业产业升级,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课题。天津市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进程中,各院校积极探索新路径、不断突破新难题,写下一页又一页助力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2021年,全国首个设在高职院校的“国字号”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依托该中心开展实践教学和科技服务,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8个项目攻克企业高端技术难题,2个项目填补国家空白,获得模具行业最高奖“精模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3775万元。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牵头开发卫生健康技术标准和新职业标准,制定公众心肺复苏技术标准和规范,牵头组织天津市全部26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400多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培训。建成首个天津市全科临床技能实训基地和基层卫生健康培训与管理平台,新建天津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34个,5年来培训80万人次,是“双高计划”前的5倍。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院校,“揭榜挂帅”承建天津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学校打造产教大数据中心、智慧云平台、应用及服务集群矩阵,为产教融合各方主体搭建信息共享、供需对接、成果转化、决策治理的信息高速网。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天津南港工业区发展规划,建立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与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共建安全培训学院,完成定制化培训资源和方案25套,京津冀622名职工获取学历证书。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智能供应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天津市东疆综合保税区数字经济产教联合体,  携手中车四方所等大型企业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与50余家企业完成72项专利创新,为企业提供63项技术服务,年社会培训3万余人次。

    各院校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中试车间”作用,坚持服务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技术服务(协同)中心22个,为767家中小微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累计到账技术服务经费1.83亿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4.7亿元。获得各类专利授权683项,其中发明专利132项。

    围绕重点领域,推进多类型社会服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5年来,天津市“双高”院校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了多类型社会服务,从各方面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天津职业大学致力于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研制《和田职教园区规划方案》,为新疆和田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制了蓝图;将学校先进的办学模式整体复制到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助其高质量发展;在西部地区建设多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组团派出教师深入新疆和田、云南红河等地区开展师资培训;发挥职教集团和联盟牵头单位优势,积极联系合作企业接收西部地区学生到津实习就业。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协助市卫健委推进东西部扶贫援甘援藏援疆“村村好”基层健康帮扶工程,按照“编撰一本书、讲好一堂课、构建一张网”工作思路,建设培训资源数百个,惠及42个对口帮扶县近万个村卫生室。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国绿色石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三证+实践技能型”培训,为企业培训员工1万余人次。建立农村社区服务站15家,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分层化科普培训1.2万人次。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青龙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合作建立“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青龙分校”,指导分校教师建设汽车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和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项目;以电商实战为载体,组建跨专业校企联合专家项目团队,开展农产品直播助农项目,入选乡村振兴电商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村村播工程示范校。

    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和天津市教育部门全面部署下,一幅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支撑行业产业升级、为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