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高教周刊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怎样实现博士毕业生“职业发展多样化”
樊秀娣 沈晶晶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招收的博士生人数已达15.33万,比上年增长10.29%;在学博士生人数为61.25万,创历史新高。据悉,国家计划未来继续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以优化人才结构,并坚持推进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时加大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笔者看来,与博士生扩招和结构调整政策相呼应,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出口”也需要相应拓宽。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推动实现“职业发展多样化”,即博士毕业生可以选择包括学术职业(在高校等学术机构中的职业)和非学术职业(在高校等学术机构之外的职业)在内的各种职业发展机会。

    博士毕业生“职业发展多样化”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它可以减轻因博士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而带来的就业压力,二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政府机构、公共部门和企业等因创新发展而产生的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正是博士生教育结构调整的初衷。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博士生教育主要以匹配学术职业为目标,博士毕业生的多元职业发展道路仍然面临诸多限制。因此,相关部门需要从理念到行动,为博士生的多元职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教育支持。

    当前,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一方面,社会文化层面尚未全面形成对博士毕业生选择多元职业发展道路的认同。由于博士学业的门槛高、投入大,大部分博士生是出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基础研究的兴趣而选择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学术职业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或学业有成的表现。这种观念导致一些学生即使萌生转换就业方向的想法,也会因觉得必须坚守初衷而放弃。

    另一方面,博士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仍沿袭传统的学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博士生课程计划主要围绕学术生涯进行规划,对非学术职业的教育支持相当有限。此外,一些导师对学生科研以外的职业道路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

    目前,一些欧美国家的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对招聘博士毕业生展现出积极态度,这些国家的大学也对此给予了积极回应,并为博士生毕业后在学术领域内外就业提供了充分支持。其中的部分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理念更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先考虑博士生的需求和兴趣。高校和导师应当指导博士生自主设定个人的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和充裕的时间,以支持他们实现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目标。高校要重新审视并调整导师指导博士生的评价标准,激励指标不再单纯以科研成果为唯一依据。

    数据透明。为促进博士生和教职员工充分接受职业多样化的观念,高校应让他们不仅能接触到与传统学术道路相符的信息,还能获取在商业领域、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就业的相关信息,以此拓宽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视野并探索相应的求职路径。

    机制革新。高校应当营造支持博士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制度和文化环境,确保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得到平等对待。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在博士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为他们提供具体的实践岗位,并鼓励他们抓住职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教师公开分享对博士生职业多样化指导的成果。

    资源整合。高校职业发展中心应当配备专业的职业顾问,并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资源,以便向学生传授有效的职业探索方法和求职技能。同时,高校还需要调整博士生培养课程,满足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并积极拓展外部合作机会,支持博士生进行短期实习或获取实际工作体验。这些举措都将有助于促进博士生职业发展的多样化。

    伴随着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道路的提出,博士毕业生作为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力资本,肩负着推动学术领域内外知识创新的责任与使命。

    以“新定位”拓宽培养目标。一方面,从博士生教育的入口角度看,高校已经在逐步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的招生规模,以此积极回应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和“领导型岗位人才”的需求。对于学术型博士的选拔,高校也不应仅以单一的学术能力为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其各类可迁移能力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从博士生教育的出口角度看,相关各方需要鼎力合作,加强博士生与产业部门的互动,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博士生利用其专业能力为产业升级贡献力量,还能实现产业发展与博士生顺利就业的双赢局面。

    以“数字化”打开求职渠道。高校必须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就业工作。首先,加强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及时反馈。通过剖析博士生专业技能与产业的契合度,为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其次,提高就业信息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借助精准算法、智能匹配等先进技术,融合博士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和选择偏好,以达成就业信息的精确推荐与推送,确保供给侧的博士毕业生信息与需求侧的用人单位岗位信息能够实现高效对接。再次,推动历届博士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并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资源,发挥他们的支持和帮扶作用。

    以“强机制”助力个性化培养。博士生的教育计划不应局限于为学术职业做准备,还应加强对个性化和多样化职业发展的支持。首先,应为博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其次,需要摒弃仅以发表论文为标准的学术要求,各学院或学科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应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学术成果考察办法。例如,对于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学生,高校可以通过行业标准、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多种成果形式来综合评估其培养成效。再次,要全面衡量教师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贡献。

    以“广合作”推动资源整合。高校应持续增加投入,以提供促进博士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从而帮助博士生为未来职业发展全面做准备。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可迁移能力。除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应加强如领导力培训、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等技能的培养。同时,应重视并推动不同院系、学科间的跨部门合作,以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搭建博士生与非学术职业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主动将博士生引荐给企业、政府和社区机构,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

    (作者樊秀娣系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沈晶晶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多维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2022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