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新文科背景下以写作赋能学生发展
张颖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现传统中文类专业的转型发展,近年来,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在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师资、科研平台、产学研平台等力量,依托一流专业建设,发挥“文学创作与文体研究中心”优势,成立“西安财经大学创意写作工作坊”。通过课程引领、讲座提升、艺术采风、作品发表等环节,建构了使命担当、课程融合、协同育人、技术融入“四维一体”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创意写作能力,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累了成果,也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经验。

    一、力量整合,机制重塑,拓展人才培养“双通道”

    以“创意写作工作坊”为中介,整合学院各专业师资中有写作特长的教师资源,通过导师制和名师讲座、创作交流、写作沙龙等形式,打通科研基地教师和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交流的壁垒,在依托本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形成了“学院各专业—科研基地—工作坊”一体化的创意写作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学院根据教师不同的创作特长,分古典诗词、楹联、散文、小说、现代诗歌、剧本、文艺评论等方向组织成立了“鹿鸣写作工作坊”,每个方向由2名教师和1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师生共读—经典细读—师生共创—讨论修改—提高发表”的指导模式,引导学生“模仿—学习—再模仿—创新”,实现从爱好写作到“专业+写作”的提升。工作坊以创意写作教学和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为核心,与中文类专业课程相呼应,形成了课内写作理论与课外写作实践互相配合进行人才培养的“双通道”。学院以课时认定等方式支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写作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写作辅导,通过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等方式,规范学生在工作坊的学习活动,设立“鹿鸣奖”,表彰学生中的写作榜样。此外,学院通过制度规范,在综合考评、科研成果认定等工作中对教师和学员的创作成果给予认定,为师生创意写作活动提供机制保障和持续支持。

    二、革新观念,强化实践,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通过树立写作榜样、加强写作训练、组织写作比赛、丰富写作产出等环节,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把能力提升落在实处。以学生为中心,革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大力推进研讨式教学和过程性评价,打造一批“金课”;利用陕西独特的周秦汉唐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展开情境教学,把课堂延伸至文学作品产生或作家生活的历史文化空间之中,将知识化为可视可感可触的实存;通过作家进校园、教师课后辅导、线上线下写作活动,利用新技术提升学生的写作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获得感;工作坊作家示范、教师带头写作的开展、分方向的针对性教学和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结合学校科研基地面向本科生项目活动,组织师生深入基层,广泛开展采风、调研、创作,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对接一线,协同融合,提升写作能力自信

    主动对接国内行业企业,与世界知识出版社、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西财大曲江创新创业园·翠华里等深度合作,共同举办丝路文化故事创意设计大赛、影评大赛、短片比赛等活动。同时,尝试把市场项目引入校园,帮助师生在写作训练中把握市场对写作的真实需求,通过比赛和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与能力自信。充分与文化创意产业一线实际对接,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创设了新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一流专业优势和学院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强化创意写作教育特色打造实用高效的课程,为课堂体系的创新探索了新路。

    四、引入技术,打造平台,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

    顺应新文科发展趋势,引入数字技术,与行业公司共同开发数字文化平台系统,改变传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方法。新平台记录学生的全部写作过程,教师的修改痕迹和点评、学生的互评都能立体呈现出来,尤其是学生的作品成品能迅速生成二维码通过网络传播,使教师和学生的写作有了立体展示的平台,成为写作训练和考核的有效方式,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口,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完整的文化产品生产,切实提升他们运用现代技术的技能和创作热情。

    五、教师、学生、课程“三提升”,赋能专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写作教师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创作活动,在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同时,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师生多次赴安康、佛坪等地开展知名作家走进校园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参加《长安诗词研究》《楹联》等编辑工作,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外的传承和推广;创作校歌《家国扛在肩》,以文学创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团队教师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青年文学奖评论奖、省优秀科普作品和优秀科普出版物等荣誉,多部作品入选陕西省年度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在教师用心用情用力的持续指导下,近年来,学生在纸质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各类作品近500篇,参加各级各类写作竞赛3000余人次,获竞赛奖励100余项,出版各种文集10余种。5名学员成长为作协会员,1人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中入选青年团并进入总决赛。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相关课程建设也取得了质的提升:创意写作团队教师编著出版了《小说创作方法十六讲》《诗词创作概论》《楹联创作研究》《中国现代小说作品选读》《中国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多部写作教材,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创意写作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完备,“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入选陕西省一流课程,学院开设了“大学写作”“创意思维训练”“财经写作”“散文创作技巧”“小说写作”“论文写作”“非虚构写作”“对联欣赏与创作”“诗词欣赏与创作”“文学名著与影视改编”“小说改编”等系列课程,满足不同类型写作学习的需求。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和生长性的能力,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书写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具备写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学院应充分利用文学育人、写作育人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强基固本,通过学术和创作的“双引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打通校内校外“双通道”,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意产业的互动,不断拓宽人才成长的新空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新作为。

    (本文系西安财经大学教改项目“中文专业+:面向新文科的汉语言文学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研究”[22xcj055]成果)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院长 张颖)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