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善用“大思政课”讲好新时代伟大实践
黄闪闪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各地学校将新时代伟大实践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系统开发,讲深讲活讲透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就要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努力实现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与创新发展,建设课程优质、师生共情、良性互动的思政“金课堂”,全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理论高度、情感温度和育人热度。

    健全专职与兼职密切配合的教师教学机制创新,以“大师资”的专业素养撑起思政课的理论高度。完善的教学机制为新时代伟大实践的顺畅融入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强化多师协同教学机制。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就不能把思政课的教育主体囿于学校专职教师,应涵盖产学研多个领域行业的先进人物、红色场馆讲解员志愿者等兼职思政课教师。构建“大师资”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助力思政课教师讲好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讲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讲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二是完善集体专题备课机制。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体系,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任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有针对性地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新范畴、新话语、新论断分别融入该课程各个章节之中。同时,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的相关专题集体备课机制。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门专业课,避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离,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有机统一。

    建立线下与线上协同并进的实践教学创新载体,借“大平台”的丰富资源提升思政课的情感温度。以贴近实践的情感温度牵引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紧跟中国发展步伐、把握中国发展脉搏的应有之义,也是将新时代伟大实践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途径。一是打造“实践思政”课程,探索思政教育与强国建设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实践思政”的教育内容是传统思政课程形态的外部延展,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内容的实践表达。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场景,感悟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打通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理论与现实相互检验的闭环。二是创建“数智思政”平台,探索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创新方式。“数智思政”是有效整合全社会的思政教育资源,依托数字技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载体。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打造思政课网络学习系列平台,搭建各级教育资源平台或交互的云端数据库,打破社会资源数据上互不相通、资源间互不共享的现象,实现优质资源应联尽联,形成线上实践育人共同体。

    实现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大课堂”的答疑解惑激发思政课的育人热度。给予青年学生时代关切,让学校“思政小课堂”里的道理精准对接、同步回应社会“大课堂”中的热点事件,是不断提高思政课针对性的实践遵循。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维方法阐释当今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为此,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找准思政课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设置“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等诸多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小班研讨议题。通过思政课教学强化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理论认同,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融入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中。在突出宏大叙事的同时,抓住学生关切、困惑的问题,重视学生发展诉求和心态变化,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职业规划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学习新质生产力、积极适应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求的行动自觉。

    (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