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目的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校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减负提质,就必须回归育人本质,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湖北省当阳育林学校位于三国古城当阳城西,于2014年9月开办。自建校初,学校便坚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课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引领教师重塑理念、重整结构、重组内容、优化流程,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林七步”教学模式,打造了轻负、高效的课堂新样态,不仅把“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还牵引带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从一所“新建学校”到“卓越学校”的华丽蜕变。
探索诊断,建立共识
学校课堂改革不可盲动,既要有前沿的思想理念,又要结合本校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确诊病灶,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变革之初,学校组织人员在学习研究国内外教育改革典型动向的基础上,派出大批管理人员、校聘专家及名师外出考察学习,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名校考察,针对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了解学习国内先进的理念和经验。随后,学校组织专班对全学科教学常规各环节展开全面调研,结果显示有三个突出问题亟待优化解决。一是教师团队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短期内难以通过培训实现全面提升。二是部分教师在学习和研究课标教材方面能力欠缺,意识薄弱,导致课堂教学过程较为随意,课堂效率低,课后任务多,学生苦,教师累。三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过多依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思维发展。
鉴于上述问题,结合外出学习的经验,学校通过多次深入研讨和交流,一致认为要打造“优质、轻负、高效”的课堂新生态,需要从优化教学全要素、推进教学评一致着手,践行“育林七步”教学模式。所谓“育林七步”,主要指将教学细分为“导、学、议、展、讲、练、评”七个环节推进,每个环节都有其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建议。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向和目标明确后,学校并没有急于在实操层面迅速推进,而是通过研讨会、读书会、培训讲座等各种方式,加强思想引领,和广大教师达成以下思想观念共识:首先,“育林七步”教学模式是一种程序化的结构性教学模式,将常规教学中的“规则性要求”与“方法性指导”相结合,极具实操性;其次,该模式秉承“师为主导,生为主体,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扮演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再其次,该模式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明确课堂的好坏取决于课时内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形式和方法皆为达成课时目标服务。
实践探究,且行且改
课堂教学改革终究要“真刀真枪”地落实到课堂中。在“育林七步”教学模式全面推行之前,学校虽然进行了周密的筹备工作,先后组织干部、名师、教研(备课)组长及全体教师进行了多轮讨论与培训。然而,实践初期仍面临诸多挑战:小学低段学生的“议”环节难以开展,部分学科的某些环节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部分学科课时内容需要“学”“议”“展”环节的循环进行……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学校迎难而上,见招拆招,经过四年的不懈探索,逐渐让“育林七步”从书面的理论变成了课堂的新常态。
“育林七步”虽然是课堂教学模式,但其有效实践却要从备课阶段开始。“育林七步”明确区分了“教的方案”和“学的方案”,教师既要备“教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方法支持,更要备“导学案”,将教学目标提前任务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两者共同支撑“育林七步”落地落实。为保障“导学案”和“教案”的质量,在当阳育林学校教师需要经过三次备课方能最终完成:独立一备,形成初步认识;集体二备,统一目标策略;个性三备,根据班情编制个性化的“导学案”和“教案”。
一切准备就绪,“育林七步”就要正式走进课堂了。第一步是“导”,即引导学生明确课时学习内容和目标,为深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限时在3分钟内。实践中,常采用复习铺垫、情境激趣、问题激欲三种形式。第二步是“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测控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水平,限时在10分钟内。其中问题设计是关键,要围绕课时目标、重难点、易混易误点设计,要有适量思维深刻性、价值性的问题,为后续环节做好预设。第三步是“议”,即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形成组内共识,明确共同问题,限时在6分钟内。具体操作中主要由小组长口述交流个人自学成果→其他成员对照自己答案展开讨论。其间,教师巡查,适当点拨,厘清共性疑惑,基本确定讲的内容及方法。第四步是“展”,即学习小组展示交流自主“学”“议”成果,分知识方法性和演示性两大类,前者以某一组展示为主,其他小组倾听后表达不同观点,后者可以多组同时展示,然后相互点评质疑,全程教师以观听为主,限时在6分钟内。第五步是“讲”,即教师在学生自主“学”“议”“展”的基础上,针对学情精讲,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释疑解难,限时在10分钟内。此环节教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讲方法技巧;学生会的不讲,不是课时目标内容不讲,偏离课时核心知识的拓展不讲。第六步是“练”,即通过让学生练习精选习题,巩固所学,检测诊断课时目标达成效果,限时在10分钟内。学生练习时,教师轻步巡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第七步是“评”,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精准点评,限时在6分钟内。教师讲评结束后,要对各环节整体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既表扬优秀,也肯定进步。
闭环设计,系统管控
“育林七步”课堂教学变革环环相扣,需要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学校精心梳理每一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策略,并建立起相关督导评价机制,实施闭环管控,有效保障了教学变革的顺利推进,实现了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
强化制度保障。制定详细的备课指导意见,明确三次备课的具体流程要求,确保导学案及教案的科学性;制定导学案编制说明及教案编写办法,以规范教案的编写;制定学习小组建设的指导意见,确保“议”“展”环节的有序进行。
规范作业管理。明确学科作业的种类,便于总量的督查和管控;规定天清作业和周末作业的量,课外作业由各年级备课组统一内容、统筹管理;要求作业全批全改,明确批改时要用红笔、评等级、写日期,并给典型学生写评语,记录批改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及精彩答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抓好课堂评价。依据《当阳育林学校“育林七步”课堂教学评价细则(试行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测评督导;建立校园网上巡课系统,实时了解课堂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进;实行教学常规月视导制度,定期交流反馈,督导教师渐行渐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阳育林学校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如今,面对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学校勇立潮头再出发,前不久正式决定将“生动课堂”的理念和要求植入“育林七步”各环节中,打造“生机勃勃、鲜活灵动”的课堂新样态。
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学校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带动的。当阳育林学校在课堂革命方面取得突破时,还带动学校完善了治理机制、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育数字化等相关育人要素,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育林七步”呼唤更加扁平化的治理机制。为此,学校建立了党组织领导的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主任作为学校治理的重要一环,直接负责年级内的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德育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向课堂要质量,关键在教师。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推出“三三工程”,即建设温馨舒适的“三园”(家园、花园、乐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提升教师的“三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引领教师快速成长为学生合格的引路人;精心实施“三留人”(事业、待遇、感情)计划,让教师在学校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在推进“育林七步”变革的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成效。为了引导师生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学校逐步确立“三制两主”德育工作体系。所谓“三制”,即“五好”评价制、成长导师制和集体备班制。“五好”评价制通过对学生行为、品德、学业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集体备班制强调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所谓“两主”,即月主题教育和自主管理。月主题教育根据时令节气和学校工作计划,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德育;自主管理则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活动组织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通过“三制两主”,学校不仅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育林七步”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学校还积极引进了智慧校园平台,在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下,教师们能够高效地采集并记录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成长数据,从而精准地掌握班情、学情,为“育林七步”的高效落地提供了坚强保障。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如今的当阳育林学校,师生人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成为当地百姓有口皆碑的好学校。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课堂革命为支点,持续优化育人环境,努力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张扬,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田兵 张晓蓉 李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