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安庆师范大学
在劳动教育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余江舟

    近年来,安庆师范大学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劳动教育实践工作,在劳动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提升,在理论创新方面产出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劳动素养的结构分析、劳动教育的模式探究、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政课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等内容。这些成果不仅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学校和相关组织机构提供借鉴参考。学校的劳动教育有深度、理论成果有厚度。2024年1月,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注重教育深度

    解析劳动素养结构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进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传授,更加注重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劳动教育理论课堂中,注重劳动知识的传授;在劳动实践周等劳动实践教育环节,注重日常劳动技能的训练。同时,通过“劳模进校园”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此外,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注重学生良好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养成。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论文《新时代劳动素养的四重维度》并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该论文以“知、情、意、行”相关理论为学理依据,构建了劳动素养的四重维度: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情感品质、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该论文还强调,劳动教育要以劳动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一方面,要区分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真懂,还要真信,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在教育素材的选取和教育方式的运用上,必须遵循价值观教育的原则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价值观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把劳动价值观教育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在劳动情感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劳动习惯教育中对劳动价值观教育给予充分关照。因此,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制度设计和活动安排中,处处都体现劳动价值观的核心地位。

    运用系统思维

    探究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有明确的价值指引,需要在劳动教育课堂内外同时发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还需要和各项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将课堂分作三个种类:具有典型传统课堂特征的“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第二课堂”以及以家庭与社会为场域的“第三课堂”。学校打造的“三个课堂”紧密联系、相融互通,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认为,劳动素养的培育不同于一般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它不仅涉及知识技能层面、价值与情感层面的支撑,而且还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学校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系统构建“思政塑形·学科锻造·实践淬炼”的劳动教育模式,力求“三个课堂”相融互通,注重实现劳动教育过程的完整性。

    强调目标导向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强调目标导向,注重教育评价,针对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2020年,学校申报的项目“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立项。该项目在文献研究和政策文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指标初拟,通过两轮专家意见征询修正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内涵进行解析,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测量,并对指标权重体系进行构建,最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问卷开发示例。该研究项目中构建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涵盖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34项三级指标,并设置了91个观测点。

    学校围绕劳动教育开展理论研究,获批省级以上项目多项,如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和实践探索”、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计划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研究项目“劳动教育融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安徽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研究生劳动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安徽省党建系统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等。学校还设立校级教研项目(重大)“‘三全育人’视域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研究”等多项。发表《运用系统思维构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机制》《高师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劳育实践与创新》《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机理与路径》等多篇学术论文。

    (本文系安徽省思政课教学研究生导师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23yjsdstd049]、安徽省教育系统党建专项课题[项目编号:AHGXDJ202314]阶段性成果)

    (余江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