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习惯成就人生 教育点亮未来
——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习惯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
胡福如 曾艳 孙圆圆 朱贵仙
①击剑团队在紧张训练
②获中国(南京)国际啦啦操公开赛冠军、南京市校园啦啦操比赛小学组冠军
③课后服务时段学生们采摘果实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作为每个人接受系统教育的起点,小学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正式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开始,更是塑造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深刻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在办学过程中将习惯的培养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学校始建于1990年,原隶属于中石化南化公司职工子女总校,2004年移交地方管理,2017年划归江北新区,2021年组建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包含南京市葛塘中心小学、长城小学、九龙小学3所分校。在30余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学校始终秉承“习惯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以“习行致远”为校训,培育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习惯教育”文化:始终关注学生习惯养成,塑造学生优秀品质;关注学生自由生长,激发学生潜能;关注教育创新,助力学生幸福成长,走出了一条通过“习惯教育”着眼未来、推动学生发展的坚实之路。

    习惯启航——契合学生成长的德育范式

    学校在德育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层次化、生活化、多样化、协同化的措施,确保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契合。

    注重顶层设计,构建“一体两翼三结合”德育网络体系,树立“人人德育,处处德育”的大德育观。紧紧抓住“习惯教育”这一核心目标,以“自主”与“体验”为主要方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学校教育为德育主阵地,整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网络,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层次化的德育目标,涵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从低到高,逐步递进,确保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注重将德育内容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积极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打造以“哈比特”(Habit)为文化标识的校园环境,设计“哈比特小子”的卡通标识,建设“哈比特书城”,建成“哈比特科艺中心”,构建“哈比特市政厅”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为国家课程实施提供适切条件。提炼出“让我更优秀的12个好习惯”,通过“习惯教育微视频”“讲述好习惯故事”等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好习惯。《习之以行 润德于心》入选首批江苏省中小学“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学校还先后获得南京市首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南京市“中小学德育示范基地学校”、南京市“思政育人特色学校”称号。

    习行致远——习惯撬动的课堂变革之旅

    “习行致远”的核心要义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从日常点滴抓起,通过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自律、自信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

    在“习行致远”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围绕学习方式转变、学习习惯涵育、思维品质培塑,探索课堂教学变革的更优路径,构建了主动、生动、灵动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学校创新课堂习惯的模型建构,以“外行内思”构建评价重心,聚焦课堂教学的五大关键习惯——提问、倾听、表达、反思、迁移,培养学生“巧质疑、会倾听、愿表达、能迁移、善反思”的习惯,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让思维撬动教学改革,突出“辨析、联想、推理、迁移、反思”五大思维网络的构建,让生命成长自由、自主、自然,为终身学习习惯奠基。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表达,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学习、思考、创新。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以跨学科教学为突破口,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挖掘学生发展潜力。课堂改革的持续演进为涵育学生学习习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2023年12月,学校入选南京市首批“金陵好课堂”实验学校。

    文化自觉——习惯涵育的教师“雁阵式”成长

    学校以统一的“习惯教育”价值观为引导,以“习惯涵育”为精神奠基,系统设计了教师“雁阵式”集群发展立体化实施模式,围绕“五大路径”,聚焦“四大策略”,涵育教师新习惯,凝聚“师德高、管理强、教学优、科研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基于“习惯教育”的特色文化,学校建立了“四级教研”机制——区级教研搭台展示,校级示范重在引路,组内观摩重在研讨,名师有约重在打磨。有高质量课堂的示范引领,也有职初教师的汇报展示,更有“多级导师”的跟踪指导。学校注重教师的习惯涵育,通过制定、执行规章制度和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备课认真、课堂互动、课后反思等。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开展教学研讨、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教学习惯的专业反思,如锚定青年教师“备课难”关键问题,并围绕“教什么”“如何备”“怎样学”等核心问题,通过组内共研、专题培训、靶向教研、对话反思等系列校本研修活动,使备课习惯成为教师的“习”以为然。围绕变革教师教学习惯,形成了系列化、项目化、专题化的研究内容:“涵育关键习惯:非认知能力视角下幼小科学衔接的创新实践”立项江苏省“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学科育人视域下青年教师教学习惯的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研究”立项省级课题。2022年以来,学校有35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自由生长——“习惯育人”的突破与创新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校园生活,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责任、意志和自立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和养成良好习惯,自由生长。

    提升文体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将习惯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依托“习园体育艺术俱乐部”,建立与外部赛事的交流机制,借助课后延时服务和大课间的平台,探索以社团建设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击剑)。“小器乐进课堂”已成为学校艺术教学中的常态化模式,其研究案例入选江苏省第七届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十佳优秀案例,获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打造劳动教育的课堂新样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从“自主管理下的自助式生活服务、课程引领下的协助式项目实践、家校合作下的‘三主式’家务操练、平台建构下的融通式社会历练”四个方面,把劳动教育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这种劳动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升。2023年,学校获评江苏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将学生体质训练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精心设计、编排,将趣味性、竞争性、多样性融入体育项目。精选课程,多元共融,夯实“一班一品”育人阵地,组织开发“预习导航单”“学习提升单”“每周一练”等“导学练”校本化作业,建设学校作业资源库,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成长空间,《“一班一品”激发课后服务活力》入选江苏省第二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城市传媒”信息平台打造学习资源库,举办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多元的课程、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进而迸发出巨大的潜能,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2023年,学校美育课程获南京市课后服务优质课程评比特等奖。

    “习惯成就人生。”正如英国著名诗人奥斯卡·王尔德说的:“起初是我们造就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学校的发展之路充分践行和印证了这一点,从“十二五”到“十四五”,学校的各项省市级规划课题始终围绕“习惯”这一核心词,从基本习惯聚焦关键习惯,由行为习惯深入学习习惯。学校30年如一日的“习惯育人”探索,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成长之路,锻铸出南化实校人独特的品格,成为他们开启美好人生的积极变量。

    (胡福如 曾艳 孙圆圆 朱贵仙)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