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航到文言经典的海里去
——深圳市丁光辉教科研专家工作室课题推广活动剪影
何云惠 邵嫦娥

    一篇经典文言文就如一滴水,悄然滴落在海中,穿越时空,便会化作一场大雨,陪伴你我前行于漫漫征途中。故,不能忽视一滴水的重量,更不能忘记一片汪洋的力量。

    基于此,深圳市丁光辉教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副书记丁光辉组织了一批青年教师,投身于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

    海会记得滴水之姿

    2018年,一场前往广西的帮扶之旅、一次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讲座、一颗培养学生文言兴趣的初心,种种巧合,“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索”这一研究课题“呼之欲出”。溯源观今,巧合的背后是研究团队对教学前沿的解读、对语文学科本质的把握。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明确指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这一维度。而作为文化载体的文言文,自然而然便成为研究的焦点。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难免存在如下情况:学生只停留在文章的记背、吟诵、翻译以及主旨和情感上,更多的文学价值、文言余味和文化内涵却“弃之如敝履”;与之相应,教师难以教出新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更难以通过文言文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因此,丁光辉教科研专家工作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始了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研究探索。

    为了掌握文言文教学的真实情况,工作室成员重点研读了国内外文言文教学研究的文献,整理归类,汇编成册,确定研究的类目、程式、方法,并据此编制“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建构研究”系列校本课程。基于文献指引,工作室成员“读、跑、看”三位一体,将再读文献、跑集团校听课、分析教学课例融为一体,构建了以“理论为指引,实践为修正”的研究模式。“有一段时间忙着‘扫楼’似的跑集团校,听了20余节文言文教学常规课,收获颇丰。”工作室成员何云惠说。

    从短期看,研究旨在构建一种适配不同题材、主题文言文的通用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提供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和创新路径,但是需要解决的是核心素养驱动下文言文教学模式中的三重矛盾,即文言抽象与语用具象、应试导向与素养习得、教学指向与文化要求。从长远来看,目标是远大且颇有深意的,正如工作室的韩美华老师所言,就是“构建一条从语言训练、能力培养、审美鉴赏到文化认同的螺旋式文言文培养模式,构筑文学与文化双向互融的语文育人生态”。

    海能汇聚滴水之力

    工作室要求成员每月阅读一本著作,通过阅读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拓宽专业认知。工作室成员“走南闯北”,前往潮州、陆丰、兰州、新疆等地学习交流,一节节公开课、一次次观摩、一场场活动,为课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也为课题汇聚了集体的智慧。

    工作室从2019年着手准备数字化赋能文言文教学模式,引进了以UMU互动学习平台为代表的信息平台,并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以生为主,以资源为依托”的文言文学习空间,建构“课前自主探究—课中文本研读—课后探究延伸”贯通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数字化全面介入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对文言文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育人生态进行全流程、智慧化和沉浸式的改造。

    点滴汇聚,终成海洋。在这片文言大海里,作为“小水滴”的丁光辉教科研专家工作室不负众望。工作室培养了包括李玉成、安培哲、邵嫦娥、黄兵权、李晓岚、李琴、温育霖、杨发松等在内的一批教科研骨干,从课例评比到教学能力竞赛,从课题研究到科研论文,从课程教学到技术应用,工作室成员正在罗湖区乃至深圳市教育领域大放异彩。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获得省级奖项3个,市级奖项2个,区级奖项10个。1名成员被评为省级网络空间优秀教师和少儿阅读推广人。在“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型构建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中,研究团队申报子课题并立项8个,已出版相关专著2部,发表课题文章31篇。就教学内容而言,团队试图将文言文教学与真实情境相勾连,组织演绎、二次创作等活动,既深刻体会文言魅力,更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在省内外16所学校得到应用,研究成果被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并在深圳、广州等地推广。其中,团队的核心成果“激励型课堂教学实践探索”获2019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争辩式文言文教学实验报告》获江西省首届优秀学术成果奖,实践探索证明了文言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面对“文言之海”,必须“扬帆而行”;享受“点滴之趣”,必须“齐心聚力”。“相信我们的老师在这次探索研究中必然会留下更深、更新的感悟和思考。”罗湖区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史云梅老师说。

    (何云惠 邵嫦娥)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