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改风采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
以“行走学习”探索创新语文学科“榫卯课堂”
郭志芳 秦明义 缪敏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作为会稽余脉蜿蜒、西小江环绕的千年古镇内仅有的一所农村初中,直面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内容上“科内与科外”学习壁垒“泾渭分明”、方法上“课中与课后”学习方式“蜻蜓点水”、机制上“校内与校外”学习支持“不相往来”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的问题,认真梳理问题清单,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以行走乡间大地为线,借鉴乡土建筑部件——榫卯,从2001年起,历经“萌芽·构型”“提炼·物化”“培育·验证”和“辐射·推广”4个阶段,创新构建“行走学习图谱”“榫卯语文课堂”与“学习机制嵌入”三维一体的语文学习“榫卯课堂”,破解一个个难题,打造一个个语文教学亮点。

    一、破学科“壁垒”:融合一贯研制“行走图谱”,承载“榫卯课堂”的项目融合

    对标课程标准,打破单一语文学科的窘境,以“语文+”来推进学科破壁,整合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合构建“基阶(生根发芽)、中阶(拔节抽穗)与高阶(开花结果)”三年一体化设计,融合乡土资源、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等相关文化,跨学科推进相关的主题项目提炼与萃取,动态转化乡土文化,系统开发“舌尖上的杜家杨梅”等项目化主题体验百项,从而形成“类榫卯”的“三阶跃升·百项体验·千日养成”语文“行走图谱”。

    “行走图谱”的创新,借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通过“榫”和“卯”的一个个联结,形成一个个学科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实施单元。遵循“认知、认可、认同”的顺序,形成基阶、中阶与高阶“三层阶”项目化体系,驱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标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百项体验项目,从单一到复合,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形成进阶式百项项目库,并以“三年千日”的时间逻辑线推进,形成“三层阶六载体百项目千日成”的语文学习项目群。配套132个项目研学手册与1000余个微视频、微案例,实现校内语文课堂学习与乡野条件优势的无缝对接,实现“行走语文”的标准引领。

    二、破学程“藩篱”:知行一脉打造“榫卯课堂”,推进“四四轮动”的项目学习

    类比榫卯结构,以地方条件优势为“榫”,打造“行走学习”,形成主题式项目;以语文学习现实短板为“卯”,推进学科实践与特色化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化主题式“四四轮动”“行走学习”闭环。

    (一)打造“乡村大教室”,推进校园与乡村“双域”互动

    通过“学校破墙”与“教室破壁”两大行动,驱动校内教室与乡村教室的互通,将课堂移到村头(文化礼堂、非遗工作室、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看“东藩故居”、“云飞墓冢”、王华炎纪念馆,讲名人传记等,实现学习场域的“真材实料”体验。

    (二)实施“乡间大研学”,驱动教师与“乡贤”“双师”联动

    柔性聘引当地的非遗大师、种植大户、乡村干部等,以“乡贤”为师,学习到门头,在不同行业技能学习中,收集口语,学习交际,留意表达,确保学习过程的“真岗实境”。

    (三)创新“乡野大实践”,赋予学生与乡民“双角”滚动

    在“手把手”教与“面对面”学的基础上,观地头庄稼、话瓜果时蔬、赞瓜果飘香、看稻菽卷起千重浪等,以学生的学习者视角与乡民的传承者角色,“双角色”融合推进语文学习的感知与体验,让学习与体验能够“真枪实弹”推进。

    (四)厚植“乡音大情怀”,实现“学味”与“乡味”“双向”轴动

    通过主题展示与特色评价,多维度全方位筑基学生的“乡音无改”。引导学生看家景、感时代变化、共赞“三乡美山两江三湖十二井”诗画家乡等,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与建设家乡、报效国家之意始终牵挂在心头,推动“真情实意”生成。

    三、破学习“孤岛”:协同一体创构“嵌入机制”,创新“互融互通”的项目保障

    为驱动“榫卯课堂”“严丝合缝”,创新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育人的榫卯“互融互通”嵌入机制:以“乡村乡貌”为学习情境,以“乡里乡亲”为学习师资,以“乡音乡愁”为学习评价,将“行走语文”的项目化实践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语文学习与乡土生活“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一)“乡风乡貌”场景嵌入,探索动态转换制

    以会稽山余脉(越王峥、青化山以及相关山体)为经,打造“沿山十八村”主题场景;以西小江水(天井浜、里士湖以及相关的溪河)为纬,构建河埠头等特色场景。经纬串联,形成“山水画廊”,并将其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实现每一寸墙、每一条廊、每一个角落都是会“说话”的语文,呈现“一草一木皆有情”。

    (二)“乡里乡亲”师资嵌入,创新现场导师制

    联合乡村里田间地头的“土专家”“田博士”“庄稼教授”等,协同乡村贤达、非遗大师、能工巧匠等,推进“乡里乡亲”的现场指导,扮演“现场导师”,协同构建“镇中行走语文研究院”。系统梳理与研制《传承乡韵红印》《代言乡村山水》《留住乡里民俗》《重拾乡间过往》《结识乡土物产》《弘扬乡人典范》以及跨学科《顶蕻杨梅栽培与实践(科学——生物中的植物顶端优势)》《稻鱼复合饲养共生系统(劳动——田园劳动特色实践)》等132个特色化项目研学手册,实现学科知识的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

    (三)“乡音乡愁”情感嵌入,推进评价牵引制

    融合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形式,创新构建起涵盖4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48项三级指标的“乡音乡愁”特色评价体系。以评价为牵引,贯穿“三阶成长”,贯通“百项实践”,贯连“千日养成”,创新构建实现“一点一滴留乡味”。

    机制的创新,打通了育人力量的互通互融,推进“家·校·社”三要素融合,赋能学生对乡间条件优势的过程性沉浸陶冶与实景式情感孵化。

    回望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语文学科“榫卯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以榫卯为原型,搭建起母语优势供给与学习需求为“榫卯”的“行走学习图谱”,实现语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机制“三位一体”的融合培养。以“行走学习图谱”为组合关键,无缝对接大地乡野(科外)和语文学习问题(科内)、语文学习课内(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全过程融入乡土文化,实现语文校内学习与校外优势的彼此穿插和牢固组合。

    随着“榫卯课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2013年起,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先后在贵州黔东南、新疆阿克苏、湖北恩施以及杭州、温州等多地多场所就语文学习与乡土文化、“行走语文”与山水人文、语文学习与地方课程等开展近百场交流发言。语文学习在“山水行走”中播种了乡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郭志芳 秦明义 缪敏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