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4年05月26日 星期日
聚焦需求 激发动能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山东省烟台城乡建设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蔡沐禅 李瑞浩 臧玮
校长讲思政
教职工篮球赛
世赛集训选手室内训练
学生军训

    作为山东省胶东地区仅有的一所以建筑类专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始终坚持和落实“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要求,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烟台农业技术中学,1987年更名为烟台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89年由山东省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烟台城乡建设学校。自建校至今的40余年时间里,学校不断探索创新,深入挖掘自身的专业建设特色优势,注重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坚持走“崇德尚能”“自强不息”的特色立校之路,秉承“爱·恒·精·新”的校训,努力营造“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的校风,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立德树人弘师风 培根铸魂育英才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持“崇德尚能”的教育理念,“以德为基、以技为翼”,坚持“德”“技”并重,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方针,将思政教育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将这一理念内化于教育教学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技能的新时代人才。“崇德”是指崇尚和弘扬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要求广大师生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尚能”即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校要求教职工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学生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

    不断锤炼师德师风,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第一标准,引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以身作则,“团”聚青年力量、共铸师德之魂,努力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将“立德”覆盖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推动育人由点到线、由面成体,实现“教”“管”“服”“育”的联动贯通。印发《薪火——传统文化手边书》,从孝道、礼仪、忠诚、信义等维度带领师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提高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提升团队执行力,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学习讨论、深入调查研究、深度改进提升,真正使全校上下思想受到大洗礼、观念得到大更新、活力得到大迸发,对准坐标系,时时对表、事事对标,坚决做到思想上笃定坚定、情怀上亲民为民、行动上担当作为,进一步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认清优势、补齐短板。

    发挥实践教学作用,促进师生能力提升。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锤炼师生品德的磨刀石。组织学生参与城乡规划、建筑施工、环保宣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升能力,体验社会现实,锤炼品德意志。积极推动校企、校际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搭建实战练兵平台,提升师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将技能比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训项目,课赛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鼓励师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激发全体师生苦练技能、勤钻业务,提高技能水平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党支部培养人才的主体作用,发挥党员技能名师模范带动作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主动承担使命任务,凝聚合力,推动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迈向“大有作为”,争做高素质“匠人之师”的排头兵。

    以文化人激活力 以文育人担使命

    学校将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校园环境、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学生活动等,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校园内绿树成荫,各种文化活动和比赛层出不穷,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旨在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文化氛围。学校将校训修订为“爱·恒·精·新”,以“爱”为首,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倡导学生爱职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将校园打造成充满艺术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学习场所,使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校园内有各种富有特色的建筑、雕塑和景观,完成楼宇走廊、实训室、党员活动室等文化建设17处,建设校名墙、“展宏图”景观墙、“立德树人”照壁墙以及世赛广场“打卡墙”等校园文化景观,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传递着学校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其景、悟其蕴、明其道。以“党·工·组”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如国学、历史、文学等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推出“班·学·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推进班级规范化管理,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效能。除了专业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多元的文化艺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定期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创建活动,高标准打造党员活动室、教师交流吧和党史文化长廊,打造丰富的“楼宇文化”“科室文化”。深入挖掘和宣传党员先锋岗的动人事迹,通过讲座、主题活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扩大宣传范围,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积极推行素质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机会促使学生与世赛选手、技能大师零距离接触,领略技能魅力,激发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培育热爱劳动、热爱创造、崇尚技能的劳动品质,接受精神洗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筑牢思想根基 发挥思政价值

    为了找到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2021年,学校成立思政教育中心,整合校内思政教育研究力量,加强理论研究,为学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理论支撑。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通过思政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努力打造“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教学格局,使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学校党委书记带头教授思政课和历史课,并且每学期至少讲授两次面向全体师生的“大思政课”。促进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力,积极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做法,使“思”“心”教育同向同行。成立“班主任思政教育工作坊”,加强班主任工作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举办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研讨会议,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思路等。以上举措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构建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为“人”字雁阵支撑、劳动教育“一”以贯之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三位一体“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目标在“人”、中心在“育”、重心在“全”,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思想政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文化育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五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把劳动教育课作为必修课,开发特色校本教材《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教程》,形成“润心·树德·强技·启智”劳动教育清单,推出“乐向美好生活”云课堂活动,开辟劳动教育基地等,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践行实践育人、劳动育人,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潜心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和浓郁红色基因的“技能报国”思政教育基地,灵活开展思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有传统文化研学非遗工坊,又有体现现代建筑技艺的工法楼,更有代表世界技艺技能高水准的中国集训基地,师生与世赛选手、技能大师零距离接触,使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跨时空对话”,领会新时代赋予技能人才宽广的成长舞台,使红色基因及工匠精神不断深入人心。依托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创新建设“技能报国”思政教育基地文化,挖掘红色文化与技能强国的链接点,开展纪念日参观活动、开放日体验活动、宣讲日活动,形成“红色基因代代传”“技能中国日日强”“世赛作品面面展”“世赛长廊”四大板块,引导师生审视红色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帮助师生建立情感认知,引起情感共鸣,使其从中获得精神指引和人生启迪,用红色文化引领师生思想塑形、培根铸魂。建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校内外师生通过游学、研学、实践体验、互动体验、团体活动等方式感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产教深度融合 赋能行业发展

    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借助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定期选派教师深入企业顶岗轮训及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入校开办讲座、学生到企业参观培训、“专业部负责人说专业建设”等系列活动,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成立校级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教学方法、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的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按照专业领域,校企联合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与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合作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学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专业为单位开展专业调研活动,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定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定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开发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深入探索实践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组织开展“导师赋能助成长,校企协同育人才”活动,赋能教师、升级教材、激活教法,推进真实任务、真实岗位、真实场景、真实流程、真实操作的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打造产教研融合平台。“引企入校、产教融合”,实现企业与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强化实践教学,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实践并完善校企双元评价体系。强化BIM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以岗位标准定位课程标准,以技能大赛驱动专业能力提升,形成“岗位能力驱动、典型项目引领、岗课赛证融通”的建筑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把竞赛作为“实战练兵”的平台,每年举办校级专业技能竞赛,以“项目化”课程教学为中心,将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求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应用于比赛,赛事涵盖所有专业,打通“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别”“四步”成长路径,构建产教研融合平台。自2012年开始,学校连续4届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为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抹灰与隔墙系统”两个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承担国家队选手的集训任务。通过承办国家级别、省级、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部分赛项以及世界技能大赛部分项目的山东省选拔赛和全国选拔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搭建重要的舞台。

    回首过去,走过40余年,学校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先后获评国家级别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基地、首批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学校等。教师团队中,有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名校长培养对象和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1名、齐鲁名师2名、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3名、山东省齐鲁首席技师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1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导师1名、山东省技术能手和青年岗位能手3名、全国技术能手和青年岗位能手8名;建设有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1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2023年,学校成为烟台市装配式钢结构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建设领域的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城乡建设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蔡沐禅 李瑞浩 臧玮)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