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校企双向奔赴 学子个个出彩
——山东省职业教育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欧媚

    ■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    

    近日,在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记者走进山东青岛、日照等地多所职业院校,观专业如何紧跟产业发展,察校企如何双向奔赴,看职教学子如何人人出彩,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密码。

    数字技术构建实训新形态

    轻点鼠标,300公里外烟台港汽车码头的一辆AGV(自动导向车)便开始转运到港的汽车;正在学习智能理货的学生,眼前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的,是20公里外青岛港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货物正在进港的画面。

    这是山东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远程实景互动教学区的场景。虽不在港口,但记者却体验了港口真实的工作场景。

    “我们正在建设校内‘无水港口’。”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纪伟介绍,紧跟港口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学校和山东港口集团共建智能航海和智慧港口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了多个虚拟仿真课程和实训项目,实现了教学内容和码头业务的“零距离”。

    采访中记者发现,通过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和资源创设教学场景,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开启一号闸门。”在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智慧水利实训中心,点击“数字水利一张图”中的相应位置,校园内的“都江堰”闸门缓缓提升,水流放出,达到调水目标后,闸门自动关闭。

    “我们对校园水网进行了升级改造,整个校园铺设多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在校园内就能实现智慧水利全过程人才培养。”该校水利工程系主任刘冬峰说。

    “当前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智能化升级,这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产生了实训教学中‘微观看不见、深海进不去、实训周期长’的痛点、难点。”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海洋渔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负责人倪雪朋说,借助“海洋牧场”虚拟仿真软件,通过实时的海洋牧场海底场景以及水质各项指标,学生能直观了解深海养殖场景,获取相关养殖数据。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介绍,对标产业变革和技术升级,山东省实施专业数字化改造,省级按照每个专业群3000万元投入标准,建设150个特色化专业(群)。同时,在16个市每市建设一个开放型大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错位建设194个分中心,构建技术领先、有效共享的实践基地体系。

    校企合作提供真实岗位锻炼

    “火力全开,决战618”“这个大促,因你而精彩”,红色的横幅、标语烘托出电商“618”大促紧张热闹的气氛。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数智商贸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正在接受客服培训,为即将到来的“618”大促做准备。

    “自2020年以来,学校利用‘618’和‘双11’等节点,联合海尔、海信实施典型生产实践项目,销售渠道遍及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累计为海信创造12亿多元的销售额。”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秦青松说。

    在采访中,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入合作令记者印象深刻。如今,职业教育早已不是“在黑板上种田”的教育,而是将课堂内容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在真实岗位环境中学习知识、应用技能。

    “青职云仓”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和京东物流合作共建的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这里既是京东物流一个真实的发货仓,也是学生的实训基地。

    该校商学院院长邱浩然介绍,在智慧物流行业最先进的设备中,学生通过真实业务掌握仓储的收、发、存、退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要领,学习智能仓储运营管理和设备维护,日均处理京东真实业务1500单以上。

    记者在山东几所职业院校观察到,教室是真实的工作场所,墙面上不仅有企业文化标语,还有校风校训,学生佩戴工牌,像学徒,教师就是师傅,作业就是产品。

    据悉,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省份,山东省印发了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全国首个“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政策,建立完善产教对话机制。全省各主要产业新增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现代职教体系助力人人出彩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是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主题。在山东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幕式上,3名优秀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为这一主题写下了生动注脚。

    他们都以职业教育为起点,在人生的旷野中走出了各自不同的精彩。

    2012年,戴栋晨考入青岛电子学校,通过职教高考进入山东理工大学。后来读研期间,他参加多个国家级重大专项研究。为了实现自己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梦想,他进一步深造,目前正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博士学位。

    同样从中职毕业,李启士选择了直接就业。2008年,18岁的李启士毕业于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进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他刻苦钻研,磨炼技能,从青岛市技术能手,到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再到全国技术能手,李启士走上了一条技能成才之路。

    大国工匠、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宁允展的技能报国之路同样令人振奋。他是高铁转向架首席研磨师,他创造的研磨操作方法,修复精度可达0.01毫米以上,为高速动车组的批量制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3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故事充分说明,职业教育——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通道、发展有保障。

    职业教育好不好,就看学生主动选不选。王志刚分享了一组数据:近三年,山东中考招生中有9.37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而选择了中职,高考招生中有10.74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却选择了高职,4.6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更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