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数字赋能 智造未来
——文华学院打造“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新模式
汪亮亮 戴颖 王丽君
湖北省教学名师、文华学院校长陈奎生教授与学生交流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其应用技术
信息学子在5G实验室上课

    日前,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揭牌仪式暨智能制造装备人才产教融合协同培养论坛在文华学院成功举办;揭牌仪式由文华学院副校长龚发云主持,校长陈奎生作主题报告。在全省29家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代表见证之下,由文华学院与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共建的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正式宣告成立。

    陈奎生提出,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要抓住在“中国制造”大规模向“中国智造”转型进程中智能制造装备应用加速升级的机遇,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协同,创新突破,打造集产、学、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实践,进而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供文华方案。

    近年来,文华学院积极整合资源,通过数字赋能,将专业学科建设紧密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装备制造、建筑工程与环境设计、媒体与现代服务”4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集群,逐步形成“以工学为主,工、文、管、经、法、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布局,致力于培养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机电学部:聚焦新兴产业,推进人工智能+产学研融合

    2023年10月28日,由文华学院联合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数字赋能,智造未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50所高校的近200名代表参会。

    “‘数字赋能,智造未来’不是口号,这个时代已经来临。”在大会致辞中陈奎生提出,随着工业4.0时代来临,智能制造已经从幕后逐步走向现实,工程制造类专业正在不断向数字渗透、向智能渗透。

    作为“新基建”导向下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构成板块,智能制造必须着眼于工业与信息化两大支柱型产业融合发展的社会趋势,这同样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早在2020年,文华学院就已成功申报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横跨机械电气、工业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了更加精准地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以及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2023年,机电学部先后同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安和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高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进行了智能装备与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基地启动暨授牌、新能源智能设备技术研发中心启动暨授牌、智能物流装备数字孪生湖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授牌。

    “未来,我们将结合湖北省首所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的建设,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文华模式,与企业、与行业协会‘+’在一起,重视自动化+智能化的产线技术,紧贴产业,服务企业。通过推进人工智能+产学研融合,探索‘将OBE和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建设结合’的新型模式。”机电学部主任杨家军说。

    信息学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打造特色专业方向

    “书中的所学所闻,在这里都可以亲身感受。”2023年4月,文华学院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实践教学基地投入使用。智能一体机、智慧井盖、智慧应用5G+城市应用……各种先进的设施设备让信息学部的学子们大呼过瘾。

    结合新时代“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交通、大工业、大健康场景,信息学部先后与“中软国际”和“中澳大数据研究院”等22家国内知名IT企业共建了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将计算思维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为了探索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场景,信息学部重点打造了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两个特色专业方向。自然语言处理(NLP)旨在通过掌握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情感分析、文本生成等技术,让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计算机视觉(CV)则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图像和视频处理,包含图像分割、特征提取、数据增强等技术手段。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学部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近年来,信息学部“数据科学与光电信息”专业成功入选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信息与通信工程”入选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先后入选国家和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和荆楚卓越工程师项目。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时代的到来,为信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信息学部主任肖来元教授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打造以‘智能技术与5G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大数据应用开发技术’‘移动互联终端技术’‘5G通信智能光网络技术’‘智能物联网技术’‘智能芯片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特色专业方向。”

    人文学部:智能媒体实验室,助力学生应用技能培养

    “我们也可以敲代码了?”文华学院人文学部的文科生已将曾经的不可能变为现实。

    2020年4月,文华学院与四川封面传媒集团合作共建的智能媒体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该实验室配备的智能媒体仿真实验系统,不仅可满足音视频及图片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可视化、视觉传达设计等基础教学所需,还囊括了广告学专业的集搜客、智能品牌软件与智能品牌跟踪分析系统;汉语言专业“in课堂—大学写作智能训练系统”、法学专业的“LETS法源智能化系统”等各专业实训教学工具,让学生在校内即可轻松达成“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的实战化训练效果。

    如何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是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有了智能媒体实验室,学生不仅获得了个性化的成长空间,还在各类学科竞赛、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大放异彩。

    自投入使用以来,智能媒体实验室已累计承担人文学部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共40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训任务,有效推进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高质量满足了智能传播背景下文科各相关专业前沿应用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智能媒体实验室和智能化实务实训平台赋能之下,2020年,人文学部以“融媒+智能”为培养特色的新闻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2021年,以“智能传播与文化品牌”为定位的人文学科群获批为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培育点。在智能化实务培养特色的支撑下,近3年来,人文学子共计参与了逾20万标的业界订单和实践项目,初步形成了“在学习中生成,在生成中学习”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

    外语学部:AI智能平台,赋能外语教育深层次转型

    人工智能引发的链式突破催生出了一大批颠覆性技术,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以Transn传神语联公司为例,作为知名的多语信息处理及服务提供商,该公司是首批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认证单位之一。

    得益于校企人工智能语言服务共建项目,外语学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利用传神公司自主研发的AI智能翻译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AI实战翻译训练,增强学习趣味;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惊呼“茅塞顿开”。

    在龚发云看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等手段,采用场景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将语言服务教学和真实项目实践活动结合,正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11月22日,全国智能语言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武汉未来科技城隆重举行,文华学院成功当选为全国智能语言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为学校深层次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专业发展无缝对接提供了新契机。

    如今,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引领着高等教育发展迈向更加多元、包容、开放的数字时代。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文华学院通过跨领域、跨行业深度融合,为学科专业建设描绘出了一幅智能转型的宏伟蓝图。

    通过校企合作,文华学院联合海康威视等科技龙头企业,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联合体;致力于推动形成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的个性化、进阶式培养路径,拓宽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与此同时,学校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不断放大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截至目前,文华学院已成功获批通信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据科学与光电信息、智能传播与文化品牌(培育)两个“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以及一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在拓宽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真正走出了一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发展的“文华”路径。

    (汪亮亮 戴颖 王丽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文华学院打造“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新模式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5/17/09/ZGJYB2024051709_b.jpg 09 中国教育报 10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