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江西“红色走读”
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本报记者 甘甜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从山东日照来到江西南昌师范学院,师范生朱瑞达不曾想到,因为在校期间深入挖掘了不少江西本土的红色故事,自己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从旁观者变为演绎者,并最终留校成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的挖掘、创作和宣讲。

    在江西,有这样一堂大思政课,从课堂到舞台再到红色场馆,深入挖掘每一处红色文化资源,将现实与历史深度结合,把红色资源转换为生动课程、转化成育人力量,弥合当代青少年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距离感,将红色基因转换为学生成长基因。

    红色走读,走进历史教科书

    赣鄱大地,红色沃土。江西是全国红色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一处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个红色旅游景点,都宛若一部历史教科书、一座红色基因库。

    起初,江西的红色文化对于朱瑞达而言,不过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和插图。

    改变源自学校的红色文化宣讲基地平台——清风学堂。为了挖掘好身边的红色资源,2015年清风学堂应运而生,起初只是通过情景剧、故事、说唱等艺术形式讲述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

    恰逢2020年,江西省教育厅创新开展全省高校“红色走读”活动,鼓励高校结合办学实际组建“红色走读”团队,深入全省各地红色纪念场馆(旧址)实地学习党的历史,并通过参与制作、创作、写作红色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朱瑞达便以清风学子的身份组建“红色走读”团队,更频繁地走进了江西省各个革命老区、红色革命旧址,找寻一位位红色人物的后代乃至事件亲历者,面对面交流,聆听别样的故事。

    在于都县车溪乡,朱瑞达见到了“守候三十年,等待新婚丈夫归来”的烈士遗孀段桂秀;而在瑞金市叶坪乡华屋红军村,当朱瑞达见到17棵苍翠挺拔的松树连成片时,无法用言语表达当时的感动。

    “17名青壮年在苏区‘扩红’时参加了红军,最终却无一人归来。当我站在松树林前,看着每棵树上写有名字的小木牌,历史课本像是活了起来。”最终,朱瑞达的“红色走读”团队选择用红色故事的形式传承这份感动。

    依据走读收集的素材加上团队感悟,团队整理出红色故事《一双草鞋》《八子参军》《十七棵信念树》,除校内讲演外,还走进全省11个地市开展了巡展巡演。

    观红色遗址、访党史专家、读红色书籍、写红色感言……每年暑假,江西都会组织各高校学生开展“红色走读”活动,学生自发组成走读团队、制作走读方案。随后,通过学校海选、片区评选,产生大学生优胜团队,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从中遴选1000个省级优胜团队,给予每个团队1000—1800元的经费,支持他们开展线下实地走读。“红色走读”的脚步每行进一步,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更深入一步。

    红色实践与专业相融合,实现成果多样化

    “少量空鼓剥落、木柱根槽腐朽、盖瓦破碎……”在“红色走读”过程中,来自东华理工大学土建学院的贾海涛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着当地古建筑分布情况和可能需要重视的问题。

    如何将“红色走读”与专业相融合?

    土建学院师生连续5年把课堂搬到桥梁建筑、水利工程边,学生们跟着老师走进田间地头,通过测绘制图、建筑速写的方式描绘当地桥梁与建筑;检查河堤,入户访谈,在与村民交流中感受山乡巨变。

    “看见自己的专业所学能运用于实际中,我感到既兴奋又骄傲!”正是这段经历,让贾海涛毕业后踏上“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之路。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红色走读”,读的不只是红色历史,还有学科知识。仅在南昌大学,便有200余支“红色走读”学生团队,学校充分发挥文理工医交叉融合的优势,引导各个团队将专业特色与“红色走读”活动紧密结合。

    为了把“红色走读”这堂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引向持久深入,全省高校结合办学实际,丰富载体,持续推出系列活动,实现成果多样化。

    景德镇陶瓷大学将“红色走读”和办学特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美术思政”育人载体;江西师范大学结合思政课程,将“红色走读”纳入实践教学,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井冈山大学通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团队结对走读,在走读中讨论问题、传授知识,有效延伸了思政课堂……

    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编写红色教材、打造红色精品课程、举办红色文化创新赛事、推进红色艺术精品巡演……正如南昌大学大二学生尹向东所言,“来到江西读书,才发现‘红色文化育人’在日常学习、实践、生活中无处不在”。

    “为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螺旋上升,我们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编写出版大中小幼各学段《红色文化》系列教材,省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购买教材免费发放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全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课开设实现全覆盖。”江西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大格局”、建好“大资源”、建设“大课堂”、建强“大师资”,开辟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赛道。

    在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女共产党员贺子珍的故乡,学校开展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利用假期,以贺子珍之名命名的子珍小学组织全校教师来到深山里的三湾改编纪念馆,在枫叶坪旁,聆听三湾改编亲历者后人、现已退休的何继明将军讲述《弘扬三湾改编精神,争做新时代好老师》。

    “在讲述贺子珍故事时,何将军几度动情哽咽,在场老师无不动容。所以,我们在活动后进一步请师生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贺子珍的故事。”子珍小学校长刘振华说,“在历史中回顾过去,在历史中展望未来。教育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幸福,它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更传递着文明与进步的理念。我们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培根铸魂,眺望远方。”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