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引导青年在服务基层中彰显青春担当
陈石军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202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正在全国各地火热招募。不仅是“西部计划”,最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2024年“三支一扶”计划,也明确今年中央财政支持招募3.44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教育部、财政部也启动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招聘工作,计划招聘“特岗计划”教师3.7万名。这些招募计划,无不体现了引导大学生们扎根基层、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意图。

    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高校众多,高学历人才众多,由于大城市薪酬高、环境舒适,青年大学生更愿意留在这里发展。但大学生扎堆留在大城市,也带来了竞争的白热化,一岗难求、一房难求是青年大学生们在大城市的常态。相反,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小县城,由于交通不便利、条件较艰苦,大学生不愿意去,青年人才稀缺,呈现的是人才难求、人才难留的局面。大城市的人才“难消化”,碰上偏远地区的人才“难留下”,造成了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解决这样的人才分布“两难”问题,就需要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地区和县域地区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长发展。

    新时代的大学生,并不缺少有理想、肯奋斗、能吃苦的精神,很多年轻人愿意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作贡献。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近3年来,累计有8名毕业生赴西藏、17名毕业生赴新疆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多人在服务期满后仍留在当地继续工作,在全国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引导青年大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去艰苦地区锻炼,去基层工作,在考验中坚定信仰,在磨砺中提升本领,同样能书写别样的精彩人生。

    做好招募宣传工作是引领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先手棋。高校和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国家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项目和政策等进行解读,并通过举办“优秀典型报告会”活动、编印“服务基层志愿者手记”等形式,依托媒体进行深度宣传报道,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媒体作用,对正在西部和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进行专题报道,配合高校做好宣传招募,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鼓励政策措施的完善也非常关键。目前,国家针对西部计划志愿者、“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项目制定了很多的配套政策。如在服务过程中,在薪酬待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年度考核、学习培训等方面都有优惠,服务期满后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以及研究生考试中,都有固定的招录比例和一定的分数减免。这些政策的出台,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吸引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在结合服务地方的实际以及具体项目的实际方面还有不少欠缺。因此,建议高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基层地区等各方应建立定期联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优惠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产生的问题,让项目变得更有吸引力和号召力。

    青年大学生在选择赴基层就业时也应理性综合考虑。要充分征求父母、老师以及已服务的大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仔细考虑职业规划、专业匹配、个人生活期望等情况。同时,毕业生也要涵养“自找苦吃”的精神品格,要有知难而进的那股劲、敢闯硬拼的精气神,认识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要对西部和基层地区的艰苦条件形成正确的认识。一些大学毕业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导致半途而废,得不偿失,这也是不提倡的。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是党和国家对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召唤。我们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挺膺担当,奔赴西部,扎根基层,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系衡阳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高级政工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