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部署,勇于奉献担当,敢于开拓创新,在挂点帮扶兴安盟科右中旗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的支教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与应用能力,谱写了一曲“语相通、心相近、共命运”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全面部署落实支教工作
2021年伊始,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安排部署,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承担了挂点帮扶科右中旗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的工作任务。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创办的一所民族院校,先后10次荣获国家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主管部门设立的全区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学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四部门确定的首批6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之一。
学校党委深刻地认识到,挂点帮扶科右中旗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工作,是党和政府赋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新时代发挥高校师范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更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为此,学校成立挂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高起点部署,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一是建立了学校、部门和二级学院密切配合的三级联动协调机制,使支教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二是指派专人负责与兴安盟教育部门接洽支教事宜,并根据学校专业优势和支教学校实际需求,选拔品学兼优、教学能力突出的学生参加支教工作;三是在开展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对支教学生进行“一对一”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站位和教学业务技能;四是选派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青年教师担任支教指导教师,长期驻点对支教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五是支教学生到岗后,学校领导与科右中旗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深入支教学校,对三科授课师资与教学、支教学生后勤保障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支教学生提要求、鼓干劲,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在基层奉献青春力量
挂点帮扶支教工作开展3年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先后选派7批次263名学生前往科右中旗21所偏远苏木乡镇的中小学进行支教。支教学生责任在肩,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铺路架桥,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添砖加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奉献青春力量。在工作中,支教学生潜心求教,不断提升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采用多样化的帮扶模式。
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和科右中旗教育主管部门、支教学校的通力合作下,支教工作有声有色,支教学生熟练驾驭课堂教学,掌握讲授知识与课堂时间的节奏,营造了“轻松、有序、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爱和知识的种子撒在中小学生心田。
三尺讲台,一片丹心。截至2024年5月,支教学生累计高质量完成教授172个班级、3000余名中小学生的1万余课时的教学任务。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助推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支教工作得到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和支教学校的高度评价。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科右中旗教育主管部门授予支教指导教师和学生“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支教大学生”荣誉称号。
推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支教学生积极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环境,在开展普通话示范教学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包括经典诗文诵读、汉字书法练习、课本剧表演等,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和应用能力,养成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习惯。
结合支教学校的实际需求,支教学生开展了义务辅导活动,有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掌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克服学习障碍,不断提升学习成绩,增强了自我发展动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支教学生踊跃参加所在学校和当地举办的党建、学党史、学党纪、文明实践等活动,成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宣讲者和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教师招考中,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许多支教学生积极报考,怀着“深耕基础教育,倾情报效国家”的坚强理想信念,奔赴偏远乡村教书育人。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挂点帮扶科右中旗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的工作任务,为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力量。
(本文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民族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团队”[项目编号:HM-TD-202003]阶段性成果)(崔凤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