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山东科大成立技术转移研究院,组建“技术经纪人”等专业队伍——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带到了“生产线”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韩洪烁 陈英慧

    日前,与山东科技大学开展的一次技术“联姻”,让陕西长武亭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尝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甜头”——困扰企业多年的“巷道底板高效硬化成型”技术难题因为与山东科大能源学院教师王俊达成合作,将其在该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而得以解决。

    如今,山东科大有很多像王俊这样的教师,他们手中的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被带到了“生产线”。“学校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技术转移研究院,创新成果‘中介’模式,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促进成果端与需求端‘联姻’。”山东科大校长曾庆田说。

    强保障,明确政策激励导向

    山东科大材料学院教授孙金全在金属表面微合金化技术方面有很多创新成果,一直渴望将成果投入市场。在面对“高校教师创办企业会不会被人说‘不务正业’”“转化场地、资金哪里来”等问题时,他一度望而却步。

    学校技术转移研究院的“政策红利”让孙金全重拾信心。2022年5月,技术转移研究院协助他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联系金融投资,解决了困扰他的一系列难题。当年9月,孙金全注册成立科峰新材料(青岛)有限公司,签订近100万元的创业投资协议。

    “不敢转”“重拥有、轻转化”……这些都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突出难点和痛点。“破题的唯一方法是改革。”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陈绍杰介绍,近年来,学校在体制机制改革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等制度,打通绩效奖励、岗位晋升、考核聘任通道;强化应用导向,建立科研成果、技术服务与企业对接机制,组建技术转移研究院和10多个地市技术转移中心……

    “我就是‘新机制’的受益者之一!”计算机学院教师崔建明说。前不久,在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评聘时,崔建明以60%以上专利转化的丰硕成果,通过成果转化“直聘制”渠道,晋升为教授职称。

    建队伍,推动成果与需求“双向奔赴”

    在技术转移研究院一次进企业推介成果时,工作人员获悉宁夏重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遇到生产技术难题,立即与自动化学院教授程学珍团队进行对接,第一时间向企业推介相关科技成果。没多久,程学珍的3项专利便在该企业实现应用。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仅有教师还不够,还要有牵线搭桥的‘红娘’。”陈绍杰说。为此,该校搭建“学校—学院—转化人”三级技术经纪人体系,组建“技术经纪人”“转化专员”“科技特派员”等成果转化工作队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随着最后一组材料性能测试完成,雷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新产品——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攻破技术壁垒。新产品的落地,该校郯城技术转移中心转化专员徐晓磊功不可没。

    之前,徐晓磊了解到材料学院教授王忠卫有一项新成果,立即匹配到有“需求”的雷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徐晓磊的“牵线”,双方实现成果与需求的“双向奔赴”。

    此外,为了盘活“沉睡”的专利,技术转移研究院每年都会对全校专利、技术进行星级评价,筛选一批高星级、高价值专利,通过“转化红娘”带到省市专利平台和企业现场推介。

    搭平台,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以前,我们的技术成果仅仅是攥在手里,现在既可以定向推介给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让研发更接地气。”在学校成果对接洽谈会上当场与企业签约后,该校机电学院副教授冯龙说。

    “近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20多场校地、校企技术成果对接洽谈活动,一众成果集中‘登台亮相’,台下坐满了企业和投资者,成果转化变得更高效。”技术转移研究院副院长孙开师介绍。

    为了当好教师和政府、企业之间的“红娘”,近年来,该校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科研单位以及上百家名企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共建一批成果研发和转化平台,举行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活动。

    “学校坚持‘抓创新、促转化’,努力与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不断地出台政策、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走深走实。”山东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说,近3年,学校有300多名教师提交了创新创业申请,有近400项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转化合同额超过1.5亿元,纸上的科技成果“活”了起来。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