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附小的学生在校园里欣赏和描写“玉兰花开”。 学校供图 |
编者按:2023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学校该如何“行动”起来?在开展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有些什么好的经验?自本期起,体育美育版特开设“美育浸润·我们在行动”栏目,反映各地各校的实践探索。
■美育浸润·我们在行动①
从1915年的成志学校到如今的成志教育,培养学生完整人格是清华附小百年不变的教育追求,而美育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清华附小在窦桂梅校长带领下,践行“儿童站立美育正中央”的理念,在主题教学中融入美育理念,在具体环境与活动中开展美育实践,以美育浸润学生、浸润教师,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
在清华附小的美术常态课上,人们经常会看到,学生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写小作文。学生不以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为目标,他们可以在美术课上做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小课题研究,也可以画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还可以用日记手账反映自己上课的感受,或是用绘本设计的方式圈画知识点。经常有人问,清华附小的美术课有什么特色?我们认为不是素描特色,不是国画、油画特色,也不是民间艺术特色,而是学生会学习的状态。艺术帮助学生提高了感受力(如舞台戏剧的角色分析)、专注力(如长时间浸润艺术的技法技巧)、创新力(如音乐会艺术展相关创意活动),以及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育不是一门学科,不应该一一对应教师素养、学科目标、学科评价等。美育是一种理念,应浸润在所有的学科中。清华附小的艺术课上,允许学生有突破规矩的创意,允许学生自己设定作业标准,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我们通过美育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是如何进行学习的,艺术思维是如何养成的,又如何有创意地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清华附小,我们常说一句话: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思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为此,语文教师讲汉字时会谈甲骨文的故事,让学生绘制相关海报;数学教师遇到不太喜欢数学的学生,就鼓励他用绘本的方式来进行数学学习;音乐课不仅讲乐理知识,还可以讲流行音乐、摇滚音乐;书法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酒后的涂抹圈画;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健美保养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竞技比赛;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围绕当下的热点话题进行美与丑的辨析;英语课成为不同国家语言的口语交际课,国外值得学习的绘本及艺术美育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就美术课而言,教师常常通过美术里蕴含的哲学及思辨的话题,通过生动故事的导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如:太极图形是怎样形成的?最早的东方画与西方画对比,中国画为何喜欢留白?中国的动漫与其他国家动漫相比有什么特点?中国的三大显学是哪三种?如果你是高更,你会去原始岛屿绘制惊天大作吗?请说一说你见过最丑的一幅画与最美的一幅画……在欣赏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的代表作《时间的永恒》后,教师提问:先有时间还是先有人?……教师在单元备课教学中突出学习主题,通常是突出一个对学生终身受益的美育话题,以美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辩式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亲近伟大的灵魂
以美育浸润学生,就要寻找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影响的主题,让学生亲近伟大的人物,亲近伟大的灵魂。清华附小一以贯之地推行主题教学,由语文开始,进而辐射至各个学科。美育包罗万象,兼容性极强,在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达到渗透浸润的状态。学校合理利用跨学科实践的时间,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开展主题人物美育课程探索,打造完整的主题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美术课上与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的灵魂相遇。
主题人物美育是一种课程样态,更是一个育人体系。学校通过有价值的人物主题统整各学科教学,架构共同的美育主题。从2016年开始,学校先后以鲁迅、苏轼、朱自清、孔子、丰子恺、李白、杜甫、梁启超等历史文化名人、艺术家以及新时代楷模等为学习对象,实施主题教学。2016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主题教学围绕民国文人书法、书刊平面设计以及鲁迅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版画及版画家的人文艺术故事展开课程设计。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创作绘本,学习用版画形式表现鲁迅笔下的人物。2017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苏轼的书法和绘画都极具美育价值。学校结合教材,设计了“苏轼与桥”“苏轼的样子”等主题美术课,学生欣赏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猜谁是苏轼,苏轼的帽子有何特点,了解苏轼一生与桥的故事等。2018年是曾任清华附小前身成志学校校董的朱自清诞辰120周年,朱自清的散文及《荷塘月色》不同版本的绘本成为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创作表现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及清华精神。2019年是孔子诞辰2570周年,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论语》,设计孔子时代的服饰,制作孔子主题的文创作品。2020年主题人物是丰子恺,学校开发出美育讲座、美术微课、整本书阅读等不同的美育课型,为学生带来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中国漫画之父”。2021年是李白诞辰1320周年,学校结合教材研究李白的游历路线,设计了“跟着李白游中国——手绘导游图”综合探索课。2022年度主题人物是诗圣杜甫,教师领着学生研究画家蒋兆和为什么用自己当模特来绘制杜甫形象,研究杜甫诗词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到底是怎样的舞姿。2023年我们致敬中国航天人,为109名台前幕后的航天英雄画像。2024年我们继续探寻梁启超的美学思想……
就这样,一年一次的主题教学慢慢走向有设计架构的美育课程。主题教学持续地改变着学校的教育生态,唤醒师生的美育意识。于是,体育课就有了孔子“六艺”的历史厚度,英语课要向全世界介绍苏轼,语文课要为鲁迅设计博物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孔庙,探索杜甫草堂,去文昌看火箭发射,一切美育活动就有了主题,有了灵魂。
主题人物美育课程带给师生从未有过的课程探究体验,让师生的艺术生活有意义更有意趣,而美育就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之中。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丰富的艺术人生,开拓了审美感知的艺术视野。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场域
清华附小每学期都要安排校园写生课,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热爱学校,在校园里过有价值的艺术生活。清华附小校园曲径通幽,景观雅致,生态和谐,人称清华大学的“后花园”。校园里有植物花卉110多种,四季次第开放,大自然的美浸润着师生的心灵。游走校园,中外名家雕塑及人文主题景观共有20余处:“知识之门”“水木之夏”“桐荫乐园”“山水涂鸦”“华宇栈道”……整个校园环境曾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是名副其实的、凝固而灵动的美育作品。
美育环境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多维的状态。学校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及周边社区资源,要求六年级毕业生每学期至少去清华美院上一次课,全体师生至少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研学一次,金帆书画院社团集训每学期要去博物馆研学一次;每年工会开展教师艺术展或艺术工作坊一次、社团家长会才艺展示一次。师生品鉴书画真迹,浸润在艺术氛围中,与艺术大师对话,时刻感受着美、思考着美。
让美育浸润师生的艺术生活,需要进行研学目标、内容及多维评价的设计,但是只要学生愿意走进博物馆,美育就已经开始了。在每一次的博物馆研学过程中,学生沉浸在书画文化之中,深切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艺术精粹和清华大学的艺术精神。
学校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美院、故宫博物院、懋隆艺术馆、恭王府、工美大厦、荣宝斋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开发课程,聘请相关专业教师及志愿者为学生作讲座,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学校还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建立三位一体美育学科创新平台实践基地,与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合作开展美育课题研究,与爱学堂动画技术中心共同策划,利用优质平台及网络资源技术构建动画美育课程,开展线上直播教学、线上美术馆研学等活动。学校美育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家校共育和社会美育的发展。
从常态课的美育思维培养,到主题教学明确美育教什么的意义,再到环境美育无意识的浸润,清华附小的美育“但开风气不为师”。它一直在这里,不需要刻意浓妆淡抹,不需要刻意抬高贬低。让我们回归美育,回归生活本心,一同提升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贡献值。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美术学科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