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王雪超:与学生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 刘亦凡 陈欣然

    ■乐教善教 潜心育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风采录

    【人物简介】

    王雪超,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含特等奖)2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天津市一等奖1次,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等省部级及以上荣誉8项。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思政课教师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使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起,本刊将聚焦思政课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展现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卓越风采。

    ——编者

    在近些年获得的各类荣誉、奖项当中,天津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王雪超最珍视的,是来自学生的评价——他执教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多次获学生评教第一名,本人也因为贴近学生的授课风格,获得了“超哥”这个亲切的称呼。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坚定信仰和讲好信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一时要求,而是人生理想和毕生追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实实在在的坚持和行动。”王雪超说。

    故事,破解课堂“顽症”

    内容老套、照本宣科,这些思政课的“顽症”,曾经让学生们颇多抱怨。王雪超对症下药,在授课中探索出“问题教学法”:疑点问题不敷衍、热点问题不遗漏、敏感问题不回避。他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课程的重点、难点,社会和学界的热点、焦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有机结合,并将其凝练成系列问题。

    王雪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说套话而是讲故事,因此学生们都爱听这个“问题老师”的课。“1919年巴黎和会,我们高高兴兴地去了,结果被告知是三等战胜国。中国提出的合理正义要求不但不被正视,还把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把当时的中国人都给气坏了!”课堂上,王雪超将历史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学生们听着有意思,知识记得也牢固。

    “讲好故事的前提是选好故事。”王雪超认为,选故事应分为三个层次:重要事件或人物注重评价,在价值判断中消除疑惑,抵制错误思潮;一般事件或人物注重典型,从资料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个人故事注重共鸣,通过教师的个人经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比如在讲“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时,王雪超选取了袁世凯、黎元洪、阿Q三个分别代表当时高层官僚、中层军官和底层百姓的人物,引出“辛亥革命不彻底”的结论,达到了化繁就简、通俗易懂的课堂效果。

    单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讲故事,容易让课堂沦为“故事会”。经过实践,王雪超总结出讲故事的三个原则:有节奏、有细节、有分析。每15至20分钟插入和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如同相声抖包袱一样,激起学生继续听课的兴趣;故事有细节才会更形象、生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故事讲完必须有分析,以故事为载体传递背后的道理。

    “找事”,课堂更接地气

    王雪超的教学幽默又不失深度,信息量大又有新意。课堂上,他用主旋律话语创新点评影视剧,用童年趣事谈厕所革命,用freestyle(即兴说唱)串讲内容重点……他的课堂直面现实,充满时代感,又具生活味。

    时事点评是王雪超课堂的特色环节,每节课前十分钟是他的“找事”时间。家事国事天下事,大事小事身边事,他会找各种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到课堂上去谈。从科技竞争谈就业趋势,从抗震救灾看举国体制优势,从春节见闻聊小镇青年的喜怒忧虑,从大学趣事传递同学朋友的相处之道……渐渐地,这一环节成了他的课堂“招牌”。入职十余年来,他在课堂上累计与学生聊起了上千个时事热点话题。

    “找事”的特长也被王雪超带到了理论普及领域。他积极参与各类媒体公开课录制,发出思政课教师的声音。

    2018年,他在天津电视台《学习时间》栏目录制了公开课《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后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送。2019年3月,在天津电视台《大家说理》栏目录制了公开课《为什么要上思政课》,并在天津卫视播出。2019年7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录制公开课《让初心在奋斗路上绽放光彩》并在2019年国庆节期间播出。2019年9月,作为主人公之一,参与教育部组织的纪录片电影《一堂思政课》录制。2020年,两次参加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的“青椒论坛”,面向全国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展示。2023年7月,参与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和人民网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微课堂,主讲题目为“牢记‘三个务必’”和“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2023年10月,作为主讲嘉宾参与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四川省委、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青春华章·大思政课”活动。

    上课,为了人的价值

    王雪超来自河北省邯郸市农村,已在天津度过了二十几个年头。2013年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回到本科母校天津师范大学任教。

    他始终记得仅有初中文化的父亲得知他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时脸上乐开了花的样子,也时刻记得博士毕业前导师对他说的话:上课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一定要把课上好,千万不可懈怠。

    他不能懈怠,也不敢懈怠。走上讲台前王雪超就一直在思考:上课到底是为了什么?知识吗?不单纯是。那是为了什么?人,为了人。知识之外,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国家的过去和现在,认识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他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讲课比赛来对待。入职后的第一个学期,他有了一套完全属于个人的教案;第二个学期,他开始创建自己的授课素材库,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扩充和更新。准备一学期的课程,工作量不亚于写一篇博士毕业论文。这些付出也让王雪超明白,45分钟的一节课,背后凝结的是450分钟的教学准备和不断更新。

    “每一次看到学生因为听我的课而认真思考,每一次有学生课下跟我探讨一些问题,我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任教十余年,在帮助学生认识个人价值的同时,王雪超也在真诚互动里收获了自己的价值感:正上他课的学生赞叹他讲得真好,告诉他自己的感悟;结课了的学生遗憾不能再上他的课,表达留恋;即将毕业的学生告诉他自己的成长,以及从他那里受到的影响。

    “我喜欢他们叫我‘超哥’,也希望能跟他们一起成长。”王雪超笑着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