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齐鲁理工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
党建领航为高质量发展聚合力
通讯员 张兴华

    近5年,在就业形势充满挑战的情况下,齐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6%以上,与该校建立人才供需关系的全国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超过1000家。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遴选结果,共有10所高校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齐鲁理工学院是其中唯一的民办高校。

    “学校的发展主要基于校党委对党建领航、凝聚合力的深刻认识。”在该校校长、党委副书记常翠鸣看来,学校办学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校党建工作形成的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得益于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业务的深度融合。

    坚持“三统”“五化”,党建引领聚合力

    “仅2023年,我们就召开校党委会议17次,参与重大事项决策与监督。班子成员分别参加所联系二级学院的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从根本上确保基层党组织在重大事项中充分发挥政治把关作用。”该校党委书记徐淑凤说。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只是该校重视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徐淑凤表示,建校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作为山东省委教育工委重点培育的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单位,该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改革发展大局,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在山东省同类高校党建工作考核中,连续四年考核名列前茅。

    具体来说,该校做到“三个统一”,即: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形成管党治党的聚合效应;坚持“党委带头”和“总支示范”相结合,形成一级带一级的“领航效应”;坚持组织管理和信任关怀相统一,形成在党爱党、在党为党的“整体效应”。校党委研究制定了《党组织委员抓党建促发展责任制》,实施“双岗双责”,明确党组织委员抓党建和中心工作的职责任务,实施党建和中心工作一体化考核评比。

    以体系化、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为主题的“五化”建设,是该校全面提升党建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该校将“第一议题”制度全面落实到董事会、党委会、校委会及各级各类会议,将党建工作纳入学校章程,落实党委书记进入董事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制度,7名党委委员有4人在董事会任职、5人在校委会任职。各级党组织有效参与“三重一大”等决策事项,确保政治把关前置。截至目前,该校已出台党建工作制度、标准、流程等126项,纵深推进质量创优和示范创建。

    坚持“八融”“四同”,党建引领促发展

    “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其内部包含组织、人、制度、物理空间等要素。融合是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共同使命的必然路径。”该校副校长张庚灵表示,通过扎扎实实抓党建,学校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景象。

    “学校事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张庚灵介绍,近年来,该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打造互融互促工作平台,将党建与学生德育、教学、科研、师德师风、校园文化、校园治理、安全稳定、国际交流等教育教学业务八个方面深度融合,确保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支部。”张庚灵介绍,该校推广运用“党建+”模式,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党委会作用的有效发挥。校董事会全力支持党建工作,列支398万元党建专项经费,用于硬件建设、党员培训、参观学习等,为每个支部划拨专项经费,为每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发放工作津贴。

    张庚灵表示,“八融”“四同”有效机制,实现了党建在二级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全覆盖。如今在该校,教师带领学生潜心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党员榜样。学校获批的3个国家级、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山东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负责人中党员占比94%;获批的2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和骨干均为党员。

    此外,该校还将党小组建在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上,充分发挥党小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教育教学、科研攻关和志愿服务中,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闪光的旗帜。

    坚持“两创”“双养”,党建引领开新局

    山东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常翠鸣介绍,该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建引领的基础工程,坚持“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推出师生“双养工程”,精心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工程和教师养德修为工程。

    “‘双养工程’把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本要求,以好习惯养成项目为载体和抓手。”常翠鸣介绍,学校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精粹,构建了5模块、20项的好习惯养成项目,对每个项目设计了释义和实践清单。释义给出了项目的价值意义,实践清单指出了如何去做,使学生行有所遵、做有所循。按照选项、计划、执行、总结、激励的“五流程”有序实施。学生每学期完成一本养成教育成长记录,学校每年从中选编一批优秀案例和动人故事汇编成养成教育案例集,为学生镌刻下成长成才的足迹。

    常翠鸣介绍,该校的教师养德修为工程,秉持“最好的教育是教师做给学生看”的理念,设计了面向教师的20个好习惯养成项目。教师通过亲身示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知行合一的精神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实现师生同向同行、共生共长。

    为了赓续红色文化,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该校还充分利用“四馆一厅”,推动齐鲁红色文化与铸魂育人相结合,打造育人“第二课堂”,努力培养道德高尚、本领高强、品行优良、底蕴深厚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我们还创建了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邀请全校学生家长加盟助力养成教育;成立了养成教育研究会,设立了专项资金立项研究,定期交流经验、深化思路,积累汇集养成教育案例。”常翠鸣表示,校、院、组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活动,形成了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和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为党建引领下的育人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