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济宁医学院
多元融合赋能生命科学馆育人模式探索
陈林 傅莹 徐旭东

    2024年清明节之际,济宁医学院在生命科学馆举行了“致敬无语良师 传承医学大爱”主题教育。这是济宁医学院的一项传统活动,更是一堂特殊的思想政治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生命的宝贵,培养学生的儒医风范和大爱精神。近年来,济宁医学院聚焦生命科学馆“育人+服务”共同体建设,强化馆校协同育人实效,构建了新时代多元融合赋能生命科学馆育人模式,将场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专业课堂、第二课堂、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融入课程思政,提高思想育人温度。生命科学馆承载了医者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生命视角这一主线,探索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打造“医心医德”思政育人品牌。学校举行“感恩追思无语良师”解剖学开课仪式,把冷冰冰的解剖课打造成为有温度的思政教育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师生肃立在无语良师周围,庄严宣誓,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铭记心间;在生命科学馆,师生们共同追忆学习济宁医学院原党委书记于叔奎、济宁市优秀共产党员左静等遗体捐献者的事迹,激励医学生刻苦学习、砥砺前行,实现思政教育和医学教学同频共振。开展生命文化主题教育,把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挽救生命”为内核的生命文化贯穿于日常教育环节中,每年清明节,学校均组织学生在济宁市银河陵园、生命科学馆、烈士陵园开展缅怀纪念系列主题教育,提升医学生对生命尊严的认知和职业素养,培育兼具人文关怀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

    融入专业课堂,挖掘课程育人深度。生命科学馆的建设为医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实践和学习的场所,学校充分利用场馆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在馆内开展医学课程实践和生命探索。生命科学馆展出标本400余件,制作精细、标注详细,呈现效果直观逼真。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有力地弥补了课堂学习标本不足的问题,将场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加深了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利用丰富的素材和研究成果开展教育教学,将育人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育人成果反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系统解剖学成为首批国家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党支部获批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高校党建样板支部。获第二届高等院校医学综合实验教学设计大赛实践组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示范案例评选优秀奖;人体解剖学教师团队获2023年度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融入第二课堂,增添文化育人亮度。学校聚焦新时代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等全方位融入医学生培养,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衔接、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打造校园精品文化育人品牌——“医心医路”基础医学创新文化节。依托生命科学馆,“医心医路”基础医学创新文化节系列活动将基础医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新路径,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考核改革探索了新的方向。开展“创意组胚”学习技能拓展大赛、人体解剖学绘图大赛、摸骨大赛、医学免疫学科普作品大赛、医学形态学实验读片大赛等共11项科创类活动,实现了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全覆盖。全校参与学生累计达万余人次,涵盖学校所有医学类专业。

    融入社会服务,拓宽实践育人广度。学校充分发挥生命科学馆作为“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济宁市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济宁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拓展生命文化实践空间,打造“医心微火”实践育人品牌。生命科学馆坚持公益性对外开放,接待省内外单位、社会大众达3万人次;组建“青柠”生命文化科普志愿服务队,成立健康教育协会,为来馆参观交流学习的社会大众提供讲解;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驻地深入学校、社区举办“2023年中国心梗救治日”科普宣传活动、“守护生命阳光,提高健康意识”健康科普知识竞赛、“探索生命奥秘 礼赞无私奉献”主题科普教育等活动,助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受益群众达1.6万人次,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学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拓展教育基地育人功能,开辟中小学第二课堂。让中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走进生命科学馆,了解人体构造等医学知识。通过生命健康科普,让他们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为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提供了优质多元、触手可及的科普体验,点亮了他们的“科学梦”。与市红十字会合作,举办“世界红十字日”宣传活动,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捐献者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提高公众对遗体器官捐献的知晓度和认同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意义。(陈林 傅莹 徐旭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