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以制度创新撬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综述
李芳
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协办:学科网)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在此背景下,今年年初,中国教育报联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面向全国启动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征集活动。截至3月15日,活动组委会收到了来自28个省份的800多个案例。

    总体来看,所征集的案例有地域范围广、基层特色鲜明、教育观念新、创新举措实等特点。这些案例较好地提炼了当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所作出的理论思考与行动经验,展现出各区域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积极破解关键难点的改革精神与基层首创精神,具有较大的推广借鉴价值。

    回应国家重大教育问题 聚焦教育强国重点

    教育部不久前召开的2024年度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会,提出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体系,持续发力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等要求,并锚定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任务,确立了突出“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一条主线,着力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大思政课”体系,落实“五育”并举等重点工作。本次所征集的案例不乏围绕上述重点工作展开的尝试创新。

    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天津市蓟州区围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精准施策,实施教育管理全面升级、教育交流与合作升级工程、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着力构建城乡教育发展新格局。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重庆市九龙坡区创新构建党组织领导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建立统一领导、统一任命、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评价机制,通过联盟办学模式,实现中小学全覆盖,凸显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五育”融合,促进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上海市金山区依托高校逐渐形成“文化浸润式”“跨学科融合式”“实践育人式”“职业体验式”等“五育”融合育人范式;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探索“鸿鹄思政”区域思政一体化课程,开设“行走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研学志旅行,推动课程融合。

    可见,区域教育实践探索越来越注重准确把握教育强国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质量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将宏观的政策要求具体化、实操化,在标准化的国家课程要求下探寻各自特色发展;将宏大的国家教育战略转化为教育教学细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 不断完善区域教育制度体系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对历史条件与现实样态进行多样性系统性研判的基础上,作出综合性制度安排,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理顺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关系及权责匹配,促使教育资源最优配置和教育要素最优适配。如山东省潍坊市连续6年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各县(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创建结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和市对县(市、区)年度教育综合督导方案,由市委办、市府办、编办、财政、教育、人社、自然资源规划和住建联合督导。这充分体现出全方位统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思路,呈现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新样态。

    再如,甘肃省定西市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地域就近、强弱联合、抱团发展的原则,以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共享带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为目标,在市级统筹下,依托安定区、陇西县和临洮县优质教育资源,健全多校协同、区域组团、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等多种模式。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积极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区管校聘”等20项改革行动,将改革“动能”转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势能”。

    上述案例让人们看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不能再走“倾囊打造重点班校刷升学率”或“撒芝麻盐搞平均”的老路,而是需要走上以系统性思维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途,需要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突出政策措施的连续性与协同性,为每所学校、每名师生、每位家长创造健康、可持续、特色发展的政策空间。

    抓住区域教育关键因素 释放制度优势

    新时代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抓准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难点与痛点,找准“强基点”的关键点。综观典型案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些地方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研训机制,如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构建了“一核四维四结合”的青年教师培训机制,从“德能才识”四个维度精设课程,使青年骨干教师从“被培养”到“主动生长”、从“按时充电”到“随时充电”。有的案例以强师德、正师风为重点优化教师职业规范,如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监督环、自查环、宣教环、激励环”环环相扣的“一心四环”建设体系。还有的案例改革教师人事管理机制,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把教师聘任权下放到学校,实行教师自聘;实行经费包干,建立起优劳优酬的工资发放机制;实施管理自主,教师参与学校治理。

    用好一根科学有效的“指挥棒”。教育评价机制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指引,变评价为评估、变甄别为诊断、变评比为督促,日益成为各区域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方向。如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推行多元、多维发展性督导评估模式,中小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由传统办学水平基础指标、激励学校自主创新发展的发展指标及过程评估、增值评估等附加指标构成,且在发展指标中创设自拟指标,将10%的权重交给学校。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在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学校规范办学评价、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区域教育评价体系。

    紧跟时代发展形势 增强数字化手段赋能

    数字化在极大改变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治理格局良好等教育起点较高的区域,应用数字化手段更如虎添翼。如北京市朝阳区开展“科技赋能促‘双减’行动”,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引擎,实现区本作业资源库数字化、作业批改智能化、作业数据分析精准化,极大提升了作业的设计水平和管理质量。

    同时,数字化新手段也为教育起点相对较低的区域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如湖南省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吐鲁番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红石榴·湘吐同研云课堂”别开生面:以“互联网+教育”远程教研模式建立“两个课堂”,将吐鲁番课堂与湖南知名教师课堂连接起来,有效促进了吐鲁番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质量的提升。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数字化将深刻改变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人机协同”等教育数字化新手段的普及也将带来新一轮数字鸿沟的风险。因此,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数字化新赋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