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学生及家长对教育公平的迫切追求以及对升学愿望的持续增强,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全面解决。
对策1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全面推进办学条件达标
职业教育重视技能训练,需要比普通高中更多的投入来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但是与普通高中相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依然薄弱。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旨在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和政策供给,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尽管各地积极落实,但推进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办学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表现为: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比例下降,财政性经费投入在同级教育中占比较小。二是中等职业学校以县级管理为主,县级财政普遍压力较大,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的要求,在很多县(市)没有真正落实。三是社会力量捐(出)资办学、行业企业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较少。四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项目,中等职业学校获批数量少之又少。五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给了更多贫困家庭和农村户籍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机会,但是学校得到的免学费补助金远低于学校过去收取的学费。
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保证足够的投入,资金来源必须多元化。因此笔者建议:一是严格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的要求。二是吸引社会力量捐(出)资办学,提升行业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增加学校来自社会的资助资金比例。三是调整学费结构,建立按照大类专业成本收费制度。四是调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预算结构,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高于普通高中。
对策2
改革高校招生政策,实现升学比例职普相当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其地位和一定的规模必须予以保证,否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类型教育就无从谈起。
从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来看,民办学校已经出现招生困难的现象,尽管大部分公办学校招生情况还可以,但总体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将会减少。主要原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规模结构政策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大体相当”改为“协调发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选择普通高中学习。二是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会影响中职生源数量和质量。三是家长对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愿望明显高于中等职业学校。四是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未来高中段学龄人口将会逐年减少。
目前,从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来看,升学率是调节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议职业本科和职业专科学校的招生要以中职学校毕业生为主,确保普通高中总体升学率和职业学校总体升学率大体相当。为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升学机会,既体现了教育公平,也是解决家长升学焦虑的有效措施。总体升学率职普大体相当,可以提升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
对策3
创新中职升学制度,引导专业技能教学改革
技术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重要体现,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都应当强调技术技能教学。中等职业教育要为高职专科、本科教育打下技能基础,高职专科教育要为高职本科教育打下技能基础,将技能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主线,才能加快大国工匠培养步伐。
目前,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由就业导向转向了升学与就业并重,这种转变虽然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但由于职教高考制度还不完善,一些省市职教高考存在着技能考试简单化、专业课考试单一化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中往往是职教高考考什么,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不考的就不开设或者弱化。这就导致了学生把大量精力放在文化课和必考的几门专业课、技能课的学习上,其他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达不到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
因此建议创新中职升学制度,引导专业技能教学改革。一是改革职教高考制度,按照专业大类招生,考试内容覆盖国家教学标准所规定的所有必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建立必考科目与抽考科目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必考科目提前公布,抽考科目在考试前一周由省考试院通过公开摇号的方式确定,这样可以引导各职业学校开齐开全本专业的所有课程,避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二是改革“3+2”“3+4”衔接转段考试制度,设置淘汰率,将专业技能考核作为转段的主要依据,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三是探索建立技能大赛全覆盖机制,将学生技能大赛融入中职升学考试制度,建立对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加分、免试升学或将技能大赛成绩折算成学生升学技能测试成绩的机制,引导学校重视技能大赛,强化技能教学。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ZD202013]阶段性成果)
|